舞狮

  舞狮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北方到南方,从城市到乡村,逢年过节及庆典盛世都可以见到欢快的舞狮活动,把老百姓的欢喜心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历史溯源

  舞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那么舞狮始自何时?《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象人",一词的记载,何谓"象人",三国时魏人孟康的注释说:"象人就如今(指魏国)扮演鱼、虾、狮子的伎人。"可见,我国约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舞狮了。在唐朝,薛用弱撰写的《集异记~王维》曾详细地记述了一个与舞狮有关的故事:以诗画驰名于公卿之间、任太乐丞的王维,因手下伶人擅自舞《黄狮子》,《黄狮子》舞如皇帝不在场观看,是不能表演的。王维违犯了这个规矩,被免职贬作济州(今山东济宁)司库参军。在唐《太乎乐》中记载有《五方狮子舞》。该舞表演时,由伎人扮演五头五种颜色不同的狮子,每头狮子由两名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狮子郎手里拿着红拂子逗引狮子,狮子作俯、仰、腾、跃各种动作,同时还有一百四十人高唱着《太平乐》伴舞。这不难看出,当时的演出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对狮子舞作了详尽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舞狮在唐代从形式到技巧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发展变迁

  随着时间的迁移,舞狮的发展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清代的舞狮更别具特色,加北京"走会"图中的舞狮,表现出一对大狮子,各带一只小狮子,旁边有两个狮子郎在逗引狮子。大狮子的形象显得威猛,很有情趣。在我国民间,上元节舞狮子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盛事,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我国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都要表演舞狮子。现在我国流行的舞狮,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及嬉戏神态,如抡球、戏球、0毛、搔痒、打滚、洗耳、打瞌睡等,富有情趣性;"武狮"则重技巧和武功的运用,如腾、闪、跃、扑、登高、走梅花桩等高难动作,表现狮子的威武性格。

  各地舞狮

  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舞狮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以狮头重量见长,狮头重达90余斤;河北徐水县的舞狮动作矫健,能跃上五张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既惊险又显勇猛;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以演绎破阵法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就很有特点。广东醒狮舞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郾城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舞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