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随着清代京剧兴起以后,脸谱造型日趋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随之衍生的戏曲工艺脸谱,将戏曲舞台上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通过制作者的精心设计,细致地刻画在一个特制的人物脸部模型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工艺价值。
谈到焦氏戏曲脸谱,要从焦氏的先贤谈起。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扬州著名经学家焦循(1763年-1820年)推崇地方戏曲,所撰的《剧说》、《花部农谭(1819)年》、《易馀曲录》三种,是焦循关于中国戏曲考证专著,堪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研究地方戏曲的开山之作,体现了焦氏进步的文艺发展史观。扬州焦氏后人迁至山东、河北等地,固安焦氏,便是其后裔。焦氏脸谱制作工艺有记载的已历经6代以上的传承,距今有140多年历史。创始人焦路活跃于清朝同治年间至民国初年,从小喜欢绘画,对戏曲中五彩的脸谱尤其痴迷。焦路之子焦润生受到父亲的熏陶,幼时就对戏曲脸谱有着特殊的感情,在父亲的教授下,搜集整理了很多脸谱谱式,并根据剧目将脸谱分类整理,在他这一代焦氏脸谱已经初具特色。到第三代焦祥和-焦树芬,已经绘制了数量可观的戏曲脸谱和泥塑脸谱。五代焦伯芳不仅是专业剧团的演员,还是纸画京剧脸谱和泥塑京剧脸谱的杰出高手,留下了很多精美作品。第六代焦氏京剧脸谱制作传承人焦影明,自幼学习美术、书法和泥塑技艺。1985年开始专业从事京剧艺术脸谱的创作。经过三十余年的实践探索,焦影明的京剧脸谱创作一步步走上了高超的境界,得到了中外艺术界的肯定,焦氏京剧脸谱制作技艺也得到了更多的传承和推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京剧和京剧脸谱艺术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朋友的喜爱。如今,焦氏脸谱作品有400多个品种。焦氏脸谱从制泥、制浆到一副作品的完成需要40多道工序,焦氏戏曲脸谱来源于戏剧舞台,但由于每个戏演员面具结构特征不同。所以焦氏戏曲脸谱的创作又不能完全复制舞台上的谱式,它比舞台上的脸谱更加精细传神,要根据舞台上的基本谱式,在通过对演员派别和戏曲人物历史背景的理解,对舞台脸谱进一步的创作。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