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鼓锣起源于沭阳,唱腔与道白全部都是沭阳方言,或是沭阳话夹上中州韵。工鼓锣数百年来,已分为四大门派,即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
约在明朝中叶,苏北至山东一代曲艺分张、沙、杨、韩、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门派。工鼓锣属“李门”。一百多年以来,灌云、涟水、泗阳等地的淮海鼓锣艺人都是由沭阳四门传艺过去的,高沟(当时属沭阳)有著名艺人汪同坤(距今140年左右),称“东汪门派”。大徒弟在灌云五丈河名余开发,唱《棋盘会》、《湘江会》等最拿手,二徒弟住涟水史家码,名朱有,唱《大周》、《大宋》最拿手。三徒弟乔开业住涟水灰墩,唱《十把穿金扇》最拿手。涟水现代著名艺人靳华章(已病逝)的师傅就是沭阳王涧村王开成老先生(故世五十余年),靳华章是沭阳郯门后代,此人唱书口白技艺高超,唱腔优美动人,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语言逻辑性强,有“撒土不漏”之誉,有“江南梅兰芳,北方靳华章”之美誉。涟水另一名艺人李文学是沭阳沈开俊的徒弟。
西汪门派住沭城后仲园,始立门派者高万友(已故),善唱小滚板,拿手书目为《东汉山》、《八仙岛》、《说唐》等。有师兄孙玉祥(沭阳北丁集人)收徒弟曹友林(泗阳人)。现在沭阳的名艺人郯士龙就是高万友的徒孙。
沭阳最大门派是“郯门”。著名艺人郯木杠(外号)又称郯大肚子(意即肚里书目多,会唱),郯木杠是秀才,很有学问。善编书、唱书,大弟子乔开生是沭阳的“大唱家”,乔开生的大弟子黄永新,是沭阳县曲艺协会名誉会长,市政协委员黄金才的父亲。黄金才是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肚里书目多,唱腔粗犷浑厚,沉稳,语言扎实,吐字清楚,无过多动作表演。全凭语言声色拿人,对曲艺的说唱技巧颇有研究,他的门徒约占沭阳锣鼓艺人的一半。
万匹大房村的方开杰(距今一百二十多年)别号“小台炮”属“方门”。此门派人现在已基本为其他门派所化,只兴传至两三代就不太有名了。后来有些艺人从师不专一,吸收众家之长,自成风格,在艺人中称为“海青腿”,这就不作专论了,总之,根据老艺人王龙扬、仲维禹先生所述,工鼓锣源于沭阳,流于灌云、涟水、泗阳、东海、连云港等地。工鼓锣艺人大多是男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有极少数女性艺人。
二、表演形式
工鼓锣表演方便,自由灵活,艺人只携带一鼓一锣,摆上一条长凳便可说唱。使用的乐器,一鼓一锣,鼓小如球,两旁有环,宜吊于鼓叉上;锣小如盘。左手敲锣,右手敲鼓。鼓出淮安及沭阳十字镇,锣出苏州。工鼓锣艺人解放前都是男士,解放后开始有少数女性艺人。锣鼓经有开场锣、收场锣、唱腔锣;唱词有三字、五字、七字、十字四种句式。艺人演唱的书目很多,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书目,演唱的多为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其中又分为有版本书目和无版本书目两种;另一类即是艺人在近代和现代新编的配合时政宣传的书目。
三、唱腔特点
工鼓锣的唱腔比较单调,说多于唱,唱法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浮调”,一种是“老工调”。浮调(不带膛音)多用于针线匾和悲叹的内容,老工调(带膛音)多用于刀马词和“叫头”、“悲腔”、“喜腔”、“扬子声”、“滚板”、“数板”等。
锣鼓经有[开场锣]、[收场锣]、[唱腔锣],开场锣分[凤凰0头]、[三垛脚]、[长番锣]、[短奋锣]等,唱腔锣中分[老八板]、[慢流水]、[点点花]、[一盆水]、[鱼啧嘴]等几种锣鼓经。
淮海鼓锣的唱唱分三字、五字、七字、十字四种句式的唱法。三字称“赞”,五字叫“垛”,七字叫“韵”,十字叫“清”。
四、主要剧目
1、有版本曲目:《封神演义》、《东周列国》、《西汉》、《东汉》、《说唐演义》、《东西晋》、《薛仁贵征东》、《武则天篡位》、《樊梨花征西》、《罗通扫北》、《刘金定下南唐》、《薛刚反唐》、《大月唐》、《精忠岳传》、《杨家传》、《大英烈传》、《金鞭记》、《烟云岭》、《丝涤党》、《八美图》、《穿金扇》、《醒狮图》、《五花图》、《剑侠奇中奇》、《大五义》、《小五义》、《大八义》、《小八义》、《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柳公案》、《天宝图》、《响马传》、《西游记》、《水浒传》等。
2、无版本书目:艺人自己创造的有《义气图》(涟水县杨口袁池编)、《水汉山》(沭阳高万友编)、《十三宝》、《七义梅》、(灌云孙立同编)。也有从山东大鼓移植过来的书目,如《九莲灯》、《六珠楼》等。还有一些流行的传统书目,如《九龙平洋传》、《梁红玉》、《再生缘》、《孟丽君》、《李官保投亲》、《南洋传》、《七剑十三侠》、《七子十三孙》、《金镯玉环记》、《聚义图》、《龙灯图》等。
3、近代和现代节目:《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本)、《三对红星》、《上海奇案》、《虹桥公墓》、《林海雪原》(改编本)、《北山游击队》、《长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烈火金钢》(改编本)、《黄师长探家》、《无名牌手表》、《平原枪声》、《海岛女民兵》、《红灯记》等。这些书目大多是艺人根据革命战争故事改编的。解放前在三大革命运动时期自编自唱的时政宣传的短小节目,如《大生产》、《妇女解放》、《送子参军》、《送军鞋》、《大破郑楼》、《大战程道口》、《大战双沟》、《淮海战役》、《十大光荣》等。这些书目的演唱,对鼓舞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五、传承人介绍
张法言,男、1946年8月出生,沭阳县桑墟镇人,1979年参加曲艺协会,历任组长、副会长,1988年任会长至今,2001年任宿迁市戏曲、曲艺协会副会长,沭阳县文联理事会理事。得师傅、师祖真传外,另得于师叔孙庆华、李俊生,义父谭士龙多人真传,唱腔转调、书目绝词绝句好、白口连贯、道白快慢有佳。书目场次有三百余场。张法言唱腔变调好,书场场威大,白口连贯,唱词好。代表书目有《飞龙传》、《十粒金丹》、《五剑十三宝》、《金刚万福图》、《六明珠》、《古兰英征西》、《大清传——六牡丹》。
传承谱系:第一代沈光闪,第二代沈兰亭,第三代沈开俊,-叶善唐,第五代汤传标,第六代张法言,张法言收徒张其文、灌南汤沟合云柱。
杨金枝,女,1971年6月出生,沭阳县高墟镇人,1985年参加曲艺至今,现任沭阳县曲艺协会副会长。得师傅真传,并有扬、吴、王、张门派传人指导,有实学。唱腔优美动人,锣鼓敲打技艺较高,代表剧目有《隋唐》、《东西唐》、《后周》、《刘金定下南唐》、《南宋》等。书目有二百多场次,在本地影响力很大。
传承谱系:第一代方开甲,第二代徐宝德,第三代张顶山,-许学乙,第五代杨金枝,收徒范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