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诺彝族民歌

义诺彝族民歌

  义诺彝族民歌就是特指雷波地区的义诺民歌,是流传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义诺土语地区的传统民间歌曲。雷波自汉代置县,历代都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完整地传承着彝族民歌的传统,有富集的民歌资源,保持着原生态风貌。雷波义诺民歌包容了彝族民歌的整体形式和内容,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产生年代】

  民歌从原始时代就伴随着人们的生息繁衍而产生。根据历史记载,雷波地区是彝族先民最早进入四川凉山之地,所以,雷波义诺地区无疑就是彝族文化包括民歌在内的发祥地。

  民歌的生存和发展,从本根上说就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生相随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衣》中讲述的英雄支格阿龙射落太阳后呼喊日出的祭祀,就是先民的原始巫祭的民歌。既可咏诵也可歌唱。说明义诺民歌的历史渊源,从远古时期还可以向前追溯。

  据彝文记载,彝族父系第29代世祖武老撮(公元前800年)“兴祭祀,立典章,燕尔宾客”,作为礼仪标志和有机组成的歌舞就成为“礼乐”而程式化、典章化。民歌体裁和品种适应婚俗礼仪的出(哭)嫁歌、迎亲歌、送亲歌、婚(娶)礼歌;丧葬礼仪的哭丧歌、吊唁歌、送魂歌、祭祀做帛歌;适应节日喜庆的喜娱歌,娱兴歌应运而生。至迟近代,已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体系。义诺民歌包容了彝族民歌的全部类别和歌种。

  【分布区域】

  “义诺”一词包含彝语及相关的文化和地域的双重概念。彝语义诺土语的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州东部及北部;地域包括雷波、美姑、马边峨边(马、峨二县历来行政区划属凉山,由乐山代管)和甘洛、越西、昭觉等县的部分地区。雷波县历来就是这一地区的代表,民歌传统的稳固性而富集。依照民歌分布和流传片区而言,全县可细分为“瓦岗所什诺伙”片区,“瓦岗所什格伙”片区,义诺土语片区,杂居片区。片区的细分表明其多彩多姿的地方组合。

  【基本内容】

  1.丫合(山歌)

  山歌类是按通常的概念,泛指在山野户外歌唱的歌曲。这种歌彝族习惯一般不在户内场合演唱,因而也不受习惯法的约束,具有即兴性特点,最能表达人们真挚情感,歌词内容包罗万象,不计其数。典型的如《阿依打斯》唱:“愿大山小山都塌下来,愿绵屏山(雷波城北后山——注)塌下来,把那些主子都埋葬;愿受苦人们的炊烟,能把飞过的乌鸦薰落,幸福的生活;愿大片的土地——斑鸠飞过要歇九回,归他们所有。”

  2.媳谐尼几(婚嫁歌)

  包括婚礼的两个过程,出嫁和娶亲中的歌。

  (1)里惹尔姑娘出嫁前的哭嫁歌,又称里惹嫫嫫,其中代表性的是《热打》,意即挽留,不愿离开娘家之意。新娘出嫁前数日,由同村姑娘陪同一起哭唱,其中彝族著名的妇女哀歌叙事长诗《阿莫里惹》是必唱的内容。

  (2)出嫁迎亲歌男方迎亲人(称“响木”)当晚在姑娘家与女方姑娘们一起逗乐、打闹、赛歌时的歌。其中代表性的有《转过来,转过去》、《阿沙几几》、《牛牛卓》等。

  (3)卓合婚礼场上唱的歌。有歌有舞(“卓合”即“唱带舞”之意)的统称。一般有一定的歌唱和赛歌的程序和程式。内容庞杂,曲目众多,形式多样。如《阿斯妞妞》、《勒俄妞妞》、《男儿有三种》等。

  3.厝史依纳(丧葬歌或葬礼歌)

  丧葬礼仪是凉山彝族特别重视和隆重的习俗,哭丧、迎宾、吊唁、护灵、送魂、安葬、招魂、安灵等过程,都有相应的歌舞和祭祀活动。歌种及活动有:

  (1)俄死者亲人守灵哭诉的歌,如《撮史阿莫恩》、《哭阿妈》等;

  (2)阿古合有的称“阿古”或“阿古尔”,是亲朋宾客们吊唁死者的歌。内容主要为追忆死者生平,表达缅怀思念之情,内容有的长大如《伙洛夺》,唱时常伴以舞蹈;

  (3)扯格有送魂歌、指路歌之意。唱时常伴以舞蹈,由男性五人以上单数排成一字队形演唱,唱词内容很长,有一定程式性,大致与“毕摩”的《送魂经》一致。

  4.兹尼合即年节歌。雷波义诺年节歌较丰富,也很有特色。雷波统称“库史牛牛”,如《库史阿普几》、《库史阿合》等。

  5.伙格(喜娱歌或娱兴歌)

  “伙格”或“伙格苏”直意为玩乐唱。作为歌种指许多有“妞妞”作为特性衬词,用在歌曲的歌头、歌尾或贯穿歌中的一些歌。在婚丧喜庆、祭祀做帛、送灵安灵的礼仪场合作为礼仪歌可唱;作为丰富仪式内容,热闹场面气氛,供宾朋娱乐欣赏,“妞妞”类的许多歌都可作为“伙格”演唱;在平时生活中,也唱一些“妞妞”类歌曲。除此这外,凉山彝族的许多叙事歌,“伙格”也尽揽其中,如雷波广为流传的《尼痴约呷》、《阿依阿芝》、《子兹乌乌》、《呷莫阿妞》等等。

  6.古朱合(爱情歌)

  情歌有固有的习惯称谓。“古朱合”是爱情歌的泛称。据载,上世纪初义诺北部地区有一对男女青年,因被买卖婚姻强迫拆散,男青年自尽,姑娘深切怀念,终日以歌当哭,将自已的爱情经历编唱进《阿惹妞》,雷波流传的“阿惹妞”在凉山州内不仅内容完整丰富,音乐旋律更多姿多彩、婉转优美、结构也均衡对称完整。如流传在雷波瓦岗地区的“阿惹妞”就十分有名。

  7.阿依伙格(儿歌)

  凉山彝族儿歌有儿童们游戏玩乐唱的,大人们为取悦或教育儿童们唱的两类。

  8.“毕”、“尼”(祭祀、巫事歌)

  指彝族祭司“毕摩”、巫师“苏尼”、“莫尼”(女性)在法事活动中,唱诵1、咒语的歌调歌腔。

  【基本特征】

  1.彝族历史文化载体的特征

  雷波义诺民歌像彝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彝族社会的历史进程。彝族先民的母系制在雷波民歌《哈子阿咪妞妞》、《木惹阿咪》中留下了影子,两首民歌反映的是母系社会中“母舅为大”、“不落夫家”的习俗。反映义诺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种荞歌》、《采桑姑娘》、《牧羊山歌》、《叮叮月琴》等。记录父系氏族奴隶制社会阶级关系和生活的民歌比比皆是。

  雷波义诺民歌“百科全书”式的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状况、行为道德、社会伦理、为人处事、思想情感,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方面,承载着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

  2.高层次的艺术性特征

  雷波地区与汉族交往甚密,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方面吸收汉文化较多。义诺民歌的音乐形态和风格特点,显然吸收了新的因素,音乐形态多姿、音乐形式结构更加均称完整。表现在调式调性、结构、旋法等方面在凉山彝族民歌中有突破,特点鲜明、艺术性强。

  3.素有“彝族民歌之乡”美誉的传统性特征

  雷波义诺群众把民歌当作精神食粮,“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歌”。据文化、语委等有关部门统计,雷波义诺民歌有5000余首,整理编印出《雷波彝族民歌集》第一、第二两集,录音资料也已建档保存。

  民歌的传承靠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歌手起着核心作用,雷波历史上的著名歌手已无从稽考。新中国建立后,凉山彝族中第一代音乐工作者几乎全出自雷波,之后数十年间歌手人才辈出。

  雷波于2004年被凉山州文化局授予全州“彝族民歌之乡”称号,2005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特色文化艺术之乡(彝族民歌民乐)”称号,2006年被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称号。

  【基本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

  雷波义诺民歌在彝族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中,都承载着记录本民族的过去,也传承着当今和未来,它不仅是在凉山彝族社会中起着这种作用,而且,在彝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同样如此。雷波义诺民歌作为我国彝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前述的诸多特征,确是具备了保护的价值。

  2.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雷波义诺民歌全面地反映着彝族社会和彝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时空领域中的状况。从文化史观的方面,对于社会发展史、民族史、思想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等等,都有研究价值;从文化域观的方面,对于与本民族艺术有着文化群落关系的各个学科,如: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美学、文学、舞蹈、音乐学等,直接提供了研究的资源;从文化层观的方面深层的剖析,对人类学、考古学等也能起到“化石”性的作用。

  3.弘扬民族文化的继承价值

  雷波义诺民歌在彝族民歌中的历史定位,处于脱离了“三一致”阶段,音乐获得自身独立的发展,步入了“成熟艺术”的门槛,具有较高层次的特征,对弘扬彝族音乐、彝族艺术、彝族文化也有重要价值;同时,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作出贡献。

  4.审美功能发挥社会作用的价值

  近年来,雷波县在打造“彝族民歌之乡”的活动中,就是开发利用本县得天独厚的义诺民歌资源,努力把它转化为民族文化资本,开展了一系列从群众到政府、从小型到大型、从日常到节庆的民歌活动,以此构成一个广泛而坚实的平台,在推动本县、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应;不仅如此,在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良好影响,展示出它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社会价值。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雷波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彝族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