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水膏药疗法

彝医水膏药疗法

  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古彝文记载着59个病种,231种彝族药物、226种单方、验方。”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成书于明代嘉靖45年(公元1566年)的《齐苏书》,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是16世纪以前彝族群众医药经验的总结。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了8种彝族药物,《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民族药中,记录了彝族药名及药用经验约有15种。

  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如凉山)无准确剂量,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制盐技术,盐的运用,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及彝族医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以盐水清洗伤口,给牲畜吃。此外,彝族将酒用于药中,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43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居住在凉山一带的彝族先民之一“邛人”,已经会酿制毒酒,并将其用于战争。在日常生活中,彝族自古以来好客喜酒。酒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云南彝医药有千余年历史。1979年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发现的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明代彝医书》,是现存最早的彝医专著。彝医用二气(清气、浊气)、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体(血、骨、心、筋、肉)和五行(水、金、火、木、土)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彝医治病的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两类。内治法多服用复方制剂;外治法有敷、熏蒸、外洗、割治、放血、推拿、拔罐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彝医擅长治疗跌打损伤,以散剂、酊剂和酒剂最为常用。常用药约1189种,其中植物药871种,动物药262种,矿物及其它药56种。云南省已翻译和整理出版的彝医药专著有《彝药志》、《元代彝族药》、《彝族医药学》、《衰牢山彝族医药》、《衰牢本草》等。《云南省药品标准》已收载彝族医验方7个、药材11种。

  享誉中外的“云南白药”、疗效卓著的“青蒿甲素”、“昆明海棠”、“灯盏花”以及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研究开发的“养胃解毒胶囊”、“利胆解毒胶囊”、“止泻胶囊”、“颈椎胶囊”;龙发制药生产的“彝心康胶囊”、“果衣咳喘颗粒”;大姚金碧制药厂生产的“咽舒欣”、“精气神药酒”、“复方仙鹤肠炎胶囊”;姚安县医院研制的“彝止血”、“彝止痛”;昆明市强制戒毒所研制的“六二六戒毒胶囊”等产品都是彝族医药的瑰宝。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楚雄州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药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