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馔面制作技艺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阳馔面是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的一种地方特色面食。相传馔面源于周代,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婚丧嫁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
馔面的制作方法可分为11个环节:1、兑料,先选好精制面粉,再精确地按比例配兑盐、碱、槐叶汁、野菜汁等其它原料;2、和面,古时候用擀面杖压面,流传至民间后,进一步得到发展,在石碾上压面,和面讲究将面揉出汗来,否则达不到要求;3、将面切成块,重量要同等,然后抹油。4、擀面,面要擀匀,擀成桑皮纸厚,韭菜叶宽才行;5、切面,一块面要准确地切一百八十刀左右;6、切好的面还要去余粉,捋、盘、按等多道工序;7、装食盒密封发酵。发酵时间根据季节不同、温度的不同而定;8、煮面,煮面也相当有讲究,要求锅大、水多、火大,在沸水中煮,时间长短要凭经验而定;9、过滤,煮熟的面出锅后,要及时放入冷水中过滤两遍;10、捞面也有讲究,面要捞浅一点,不能满碗,否则吃不出风味;11、吃面时,将凉水里的面用滚烫开水浇两遍,便可浇臊子食用了。
大阳馔面作为山西面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当地社会发展和民间风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