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傩面具
德江县保存有完整的古老傩堂戏,是有名的“傩戏之乡”。傩堂戏表演使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地方传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
德江傩戏面具民间称“脸壳”、“脸壳子”、“鬼脸壳”,是表现傩堂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明嘉靖思南府·风俗篇》有“境内土著人信巫屏医,有疾则信巫屏医、专事祭鬼……冬时傩亦间举”的记载。既有巫傩活动,必有面具制作,现见有明洪武五年袁场黄姓傩法墓石上雕刻“八仙图”人物均戴面具歌舞。远古时代的傩面具制作艺人因无文字记录,现难从考。自清以来制作傩面具的著名艺人有潮砥小溪张氏,楠木黄氏,枫香罗氏、王氏,稳坪隐匿氏、罗氏、张氏,共和何氏,南客涂氏,钱家岩冉氏等十余家,多为家传,少部分是收徒传承。文革时期破“四旧”,明清遗留的大量傩面具被烧毁,许多傩面雕刻老艺人也在此时停止了传习活动,去世后精湛技艺失传。八十年代调查,130多个傩戏班共有3000多面傩面具。
傩面具雕刻艺人多是会木工之人,奉祀鲁班为祖师。他们认为雕刻傩面具是制作“鬼神”,技艺含有神秘性,所以传承相对困难。1981年省文化厅在思南开展民间文艺调演,德江傩堂戏《安安送米》、《打秦仝》参加演出,这是文革后傩戏面具首次上舞台亮相。1987年德江120余面傩面具到北京展出,被专家誉为“戏剧活化石”、“艺术瑰宝”,引起首都艺术界极大关注。之后,省、地、县文化及民委部门重视,德江傩面具雕刻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先后有罗永祥、张玉波、王国立、黎江荣、安飞等人学习面具制作。黎世宏的雕刻工艺自2003年后,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作品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尊贵客人。王国华、陈国强的作品在各级展览中获奖,作品成为德江旅游开发的重点产品推介。
傩面具以生长在德江县境内的柏杨和酸枣为原料。柏杨有两种,一种是岩柏杨,另一种是水柏杨,岩柏杨最佳,本质坚硬细腻;水柏杨木质较舒松,但色泽好。当地传说酸枣雕面具神灵,所以也常用。面具雕刻经过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成品5个流程,制作工序繁多,须经20多道工序,均用手工制作。一般在秋后选取木材,看好时辰祭山神、土地。
制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正式开始,之前要祭鲁班祖师和历代传承的师祖。根据面具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材料修树皮,进行平整,截圆木劈成两半,然后进行“上云台”固定、墨斗“放线”弹中线、开脸等。开脸是根据面具人物面部特征,用毛笔勾出单线轮廓,大体确定五官位置,这是制作面具的一道关键工序。其“移形取像”之法是各家师传的绝技,多秘不外传。各雕刻师都有一本傩面人物面像白描图谱,分正面、侧面,配有尺寸和要点口诀。
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头饰位置,雕成立体徒刑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具体形象。细雕是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刀法上有凿、镂、剔、剜、划、挑、戳、刻、铲、钻、拓、削等。在运刀上,按造型需要用竖、横、前出、内出、斜、顺、逆等手法。面具雕刻好以后,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细纱布打磨各细致部位。在乌江边,有的用粗、细沙搅拌,手搓打磨,秀丽人物面部还用稻草打磨(稻草特捆成束),最后用草灰细搓磨出光泽。传统用脚踏车床卡稻草转擦打磨。
对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止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鲜艳。传统工艺打底灰是石灰粉调牛胶水,成白色。刷底灰不能太厚,厚了掩盖雕刻纹线,技巧要求做到“凸不露木、凹不堆浆、纹理显现、阴阳增光”。然后根据人物特征上底色,使颜色突显层次,增加立体感。
傩面具人物有50余个,其中常用全堂24个,半堂12个。按人物性格特征,可分为“威武凶猛,端庄秀丽,慈善祥和,丑陋诙谐”四类。“威武凶猛”类主要是东山圣公、雷石匠、开山莽将、尖角将军、开路将军、关羽、杨泗将军、灵官、判官、牛头马面,取其威武凶猛之态驱邪除精;“端庄秀丽”类主要是南山圣母、唐氏仙娘、红脸仙锋、幺儿媳妇、梅香、蔡娇、卖酒娘子、小山娘子、甘先生、安童,造型秀丽、亲切、纯朴;“慈善祥和”类主要是唐氏太婆、土地、笑和尚、庞氏、胡子公公、郭老幺、幺旦旦、刘高明、铁公老师,其面容和善,并具风趣特色;“丑陋诙谐”主要是秦仝、软仝、硬仝、秦娘、秋姑婆、李龙、柳三、放炮童子、小鬼、山鬼、周仓、蔡阳、喽罗、大王、报虎、地盘、扫地和尚、恶婆婆,其面部丑陋却充满诙谐。这些种类角色均按其传统造型雕刻成态,并以颜色线条夸张描绘以更符合人物性格神态。
张云财是德江著名傩戏艺人和掌坛师,能歌善演,幼承家传,精于木雕工艺,善于刻画面具人物神态,声誉遍及邻县,传艺外孙黎世宏。黎随外公学木雕、画神案,得外公祖传《神面谱》和傩戏抄本科仪,傩堂戏复苏后,黎承担大量面具雕刻工作,先后组织传艺,涌现张玉波、王国华等一批新人。传承谱系是:(第一代)张应圣→(第二代)张仕华→(第三代)张承趾→(第四代)张宏位→(第五代)张朝→(第六代)张庆道→(第七代)张云财→(第八代)张中琪→(第九代)黎世宏→(第十代)张玉波、王国华、黎江荣。
傩堂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其使用的面具特征显著。造型古朴,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性格特征十分明显,神态逼真,雕刻工艺精湛,既有纤巧秀丽,又有浓厚的土家民间生活气息;既有粗犷凶猛风趣,又有神的庄重严肃。脸谱色彩谐和,结合完美,独树一帜,是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雕刻技术和艺术塑造要求之高,充分显示了傩文化的艺术精髓和神韵。傩面具雕刻技艺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