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珠郎娘美》
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侗语称为“暖”(“暖”是侗族对故事传说的统称)。传说在古州三宝寨头寨,有位美丽的侗族姑娘娘美,爱上了名叫珠郎的后生。当时侗家有“女返娘头”的婚俗即姑家养女必嫁舅家人,娘美被逼嫁表哥,于是珠郎娘美二人连夜私奔到贯洞村。财主银宜看娘美漂亮想霸占她,寨老蛮松贪财订毒计,在“长剑坡”银宜杀死了珠郎。娘美含悲忍泪,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寻到夫骨,查出谋害亲夫的银宜。她勇敢地登上鼓楼击鼓,并以:“七百贯洞谁仗义,替我埋骨我愿与他再成亲”的话来引出仇人银宜,当二人一路找坟地时,娘美以“伤死之人不能听到鸡犬声”把银宜引到远离贯洞的荒山,当银宜挖坑时娘美又以“野死白骨坑要深”的话来耗尽银宜精力,最后乘其勾腰坑底时挥刀杀死了谋害亲夫的仇人……。
《珠郎娘美》侗语口传叙事歌是用侗语创作,用侗语侗歌形式唱诵的,流传于从江县东北部侗族地区村寨,传播到邻近黎平县、榕江县和邻省区如广西三江县、大苗山等地。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边缘,湘桂两省区交界处,全县面积3244.3平方公里。全县人口约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4%,其中苗、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以上。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全县面积3315.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34万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农业县,侗、苗、水、瑶等1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2%。
《珠郎娘美》叙事歌长有880句,共有1760行。叙事歌有两种唱法:一种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女声演唱,也称合唱,一人领唱上半句,众人合唱下半句的唱诵形式;一种是男声(一人)唱叙事歌时,用大琵琶伴奏,一人自弹自唱,用牛腿琴伴奏。自拉自唱,中间交待人物时,都用韵白。伴奏主要乐器大琵琶侗语称“贝巴劳”,四耳,四根弦。其声浑厚,最适合伴奏叙事歌。牛腿琴侗语称“果吉”,样式像牛腿,故称“牛腿琴”,两耳、二弦,奏时如小提琴样横拉,以琴颈为指板,五度定音,其声浑厚,适合伴奏叙事歌。民间故事《珠郎娘美》流传各地虽以不同形式演唱,但内容都一样,只在故事结局有不同版本。故事情节有娘美为夫报仇后逃离贯洞,昏倒在山林里,得到麻风病人吉谬相救。后来,在娘美煮粥时有一条能医好麻风病的撂棒蛇跳进粥锅,吉谬吃粥后病愈,二人结为夫妻,远走高飞,再寻幸福。
因历史上种种原因,侗族没有文字。一切文化艺术全部以侗歌形式口耳相传,因此,侗族又被人称之为“歌”的民族。侗歌种类繁多,叙事歌仅是其中一类。早在明朝时期,以弹琵琶、胡琴(即牛腿琴)伴奏侗歌已广为流行。《侗族通览》有如是记载:“君”体文学(侗族把唱诵故事的叙事歌称为“嘎君”,简称“君”。)于明末清初已在侗族地区广为流行。比较著名的、古老的作品有“《美道之歌》、《善郎娥美》、《金汉烈美》、《珠郎娘美》……”。由此可见,明末清初,《珠郎娘美》叙事歌已广为流行。对于作品的创作者,侗乡老一辈人一致认为是“陆大用”。他们的依据来自侗族史歌“……都说大用把‘暖’变成‘君’/是他编歌唱古今/文彩讽干将‘君’变成戏/今人替扮演古人/……”。也就是说先有歌师陆大用,编创了说唱艺术“君”叙事歌来演唱故事,后来才有戏祖吴文彩、张讽干,把叙事歌“君”变成戏文。据普查,侗戏的唱词基本上就是叙事歌的歌词。叙事歌产生于明朝,而侗戏创始于清道光年间。
《珠郎娘美》从开始时的民间故事,发展到说唱体的民间曲艺、综合体的戏剧、电影、电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民间故事阶段,多数为中老年人在劳动之余多种场合向晚辈讲述《珠郎娘美》的爱情故事,能说者绘声绘色,有头有尾,滔滔不绝。说唱和戏剧产生之后,说故事仍在民间流行。说唱(曲艺)阶段,民间艺人将侗族故事《珠郎娘美》编成叙事长歌或叙事说唱。叙事长歌不加说白,一唱到底,叙事说唱则又说又唱,唱词音韵与侗歌相同。演唱者多为有一定阅历的歌师或说唱艺人,用侗族民间乐器果吉或琵琶伴奏,自拉(弹)自唱。说唱地点多在鼓楼、晒坝的公众场合,小范围也可以在火塘边或廊檐下。侗戏于道光年间诞生,有了侗戏之后,各地的侗戏师都先后将侗族故事《珠郎娘美》改编成侗戏搬上舞台。
用侗语创作,用侗语传唱,这是《珠郎娘美》叙事歌传承的基本特征。《珠郎娘美》叙事歌是当代侗族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是封建时代侗乡男女青年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呐喊。叙事歌中的娘美形象,是侗族人民为平等而抗争后的女性英雄形象,象征着侗族人民勤劳、智慧、善良而不屈的性格。《珠郎娘美》叙事歌是“君”体文学,其传唱有两种形式:清唱和乐器伴奏唱诵两种。清唱为女声唱法:一人领唱上半句,众人合唱下半句,尾歌称“附歌”,领唱者唱高音部,合唱者唱低音部;乐器伴奏是男声唱叙事歌时,一人自弹自唱,中间有插白,也是韵白。同时,侗族叙事歌的字句长短不一,但却十分讲究腰韵和尾韵。尾韵也和其他诗体文学一样,一韵到底。但腰韵却千变万化。
侗族民间故事《珠郎娘美》以说故事、说唱故事和表演故事(戏剧)的表现形式口耳传承,兼借用“汉字记侗音”的文本传承,语言朴实生动,情节曲折感人,民族风情浓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紧密,是侗族文艺的精品,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它充分显示了侗民族以“歌”化人,以“歌”教人,以“歌”育人的功能,对侗族叙事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珠郎娘美》作品流行后,几乎所有的侗族民间故事与传说,都借鉴其创作手法,改编成叙事歌来唱诵故事。《珠郎娘美》是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它记述着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与追求,以及侗族古老村寨历史演变的足迹,涉及到侗族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它植根于侗民群体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历史之中,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
对《珠郎娘美》叙事歌的传承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歌手(“君”师)有两大谱系:一是洒洞谱系:1、梁绍华,男,从江县洛香镇洒洞人,师从其伯父,梁绍华传子梁佩贤,佩贤传婿张开华,共传下4代人。2、张开华,从江洒洞人,是洒洞谱系最著名的“君”师与戏师,下传两代人,授徒300余人,足迹遍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村寨。3、梁茂修,男,从师张开华,是著名的歌师、“君”师,受邀到邻省(区)、邻县传唱与传授《珠郎娘美》叙事歌和戏。二是龙图谱系:1、梁本珍,男,从江县贯洞龙图寨人。师从于梁绍华,授徒梁丙文,梁丙文传梁绍序,绍序传梁华仪,华仪传梁思玉,传徒梁华志等,共五代人。梁本珍于1957年,带学员头一个走出山门,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是他把《珠郎娘美》带到首都北京,登上了大雅之堂,让全国人民开始了解侗族文化。2、梁华仪,男,他是继梁本珍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君”师。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保留有他全套《珠郎娘美》唱诵录音及文字资料。3、梁华志,从师于梁华仪,是如今龙图谱系唯一能从头到尾唱完880句《珠郎娘美》叙事歌的传承人。
说唱《珠郎娘美》可分为果吉拉唱和琵琶弹唱两个支系:一是果吉拉唱1、盲艺人吴令师傅,从江县小黄人,民国年间已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潘老替(四寨)、潘和安(小黄)、潘甫腾(小黄)。潘老替的徒弟有吴定辉(铜关)、吴景松(岩洞镇)等。2、甫汪,从江九洞人,民国年间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甫海(车寨)、吴枝林(车寨)、甫银宝(增盈)等;3、甫海,三宝侗乡人,解放初就出了名,他的徒弟有甫韦、甫建、杨昌富、石荣成(均车寨人)等。二是琵琶弹唱1、吴金松,黎平东郎人,民国年间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梁华仪(龙图)、姚成仁(东郎)等。2、吴居敬,三江林溪人,解放初就影响很大,他的徒弟有吴贵元(林溪)、吴永勋(八江)、龙天福(晒江)等。
侗戏师徒传承有:侗戏鼻祖吴文彩,黎平腊洞人,他的徒弟遍布黎榕从三县,清代主要有张宏干、吴通简、石玉秀等;民国年间有腊洞吴世隆、杨胜高等,杨胜高的徒弟有吴定国、赵永佳(均为茅贡人)等。梁绍华,从江新安人,早在民国年间就享有盛名,他的徒弟有梁普安、梁华仪、梁松年等;梁普安徒弟有梁维安等。吴章富戏师,从江高增人,他的徒弟有吴增贤、吴老平等。吴居敬的徒弟有吴贵元、杨通山、郑焕(均广西三江人)等。甫海的徒弟有张财、乃文敏、成万昌(均三宝车寨人)等;乃双华,三宝侗乡中宝人,她的徒弟有杨灿荣、杨永昌、梁培仙(均三宝侗乡中宝人)等;杨成林,三宝侗乡车寨人,他的徒弟有普虹(车寨);普虹的徒弟有杨艳红(女)、杨世华、杨勇兰(女)等。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侗族地区也发生了巨变。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强烈的碰撞,侗乡从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少年儿童都进学校接受正规文化教育,中小学毕业后的青少年,有的继续升高中读大学,回乡的毕业生也纷纷外出打工谋生,动摇了民间侗戏班、侗歌班根基,说唱艺人老化,民族文化传承发生了危机,《珠郎娘美》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