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木偶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在山西的传播历史悠久,这种又称之为“傀儡戏”、“傀儡子”的民间戏曲,源于汉代,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的。
清末民初,浮山地区木偶兴盛,当地有许多人以制作偶制箱而闻名,涌现了许多木偶戏艺人。1949年,浮山县成立了木偶剧团,剧团吸收蒲州梆子和眉户戏的音乐唱腔,排演了《金刚庙》、《闹堂》、《斩子》等剧目。之后,浮山木偶剧团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并随国家文艺代表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博得各界人士的赞赏。70年代,木偶戏进一步发展,编演剧目达三百多出,在山西各地演出频繁,还到附近省份及四川等地外出表演。然而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的冲击,木偶戏演出日渐式微。
浮山木偶集杖头、提线表演为一体,并可同台演艺,节省人力,一人多用。木偶戏艺人一人多艺,操纵演唱配合密切,水0 融。表演中, 木偶挥刀动 、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摆翅、耍扇抛彩、卸帽脱衣、吹胡子瞪眼、盘脚打座、摇头、跪、拜翻、跳等等,全凭艺人操纵。演出内容既可表演古装剧,又可表演现代戏、小品,还可表演民族歌舞、杂技等高难度动作,尤其擅长表演神话故事,如《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智取芭蕉扇》、《西游记》等。
浮山木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精湛的舞台艺术,将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编成剧情搬上舞台,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祈求幸福吉祥,渴望丰衣足食,企盼和谐美满的愿望,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予弘扬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