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苗族射背牌
高坡苗族射背牌是高坡苗族独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花溪区高坡乡,流传于龙里、贵定等相邻地区的苗族村寨。花溪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距贵阳17公里。花溪区辖15个乡镇、办事处,165个行政村,高坡为花溪区下辖的苗族自治乡,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1712.1米,属高寒山区,气候寒凉,湿润,风大,多雾。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使高坡地区的苗族文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加上民族传统习俗的独特,为孕育苗族古老仪式“射背牌”提供了条件。
据《元史·本纪》载:“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丙午,从葛蛮安抚使宁子贤清,昭谕来附平伐、紫江、翁眼、皮陵、九堡等处诸洞猫蛮。”“皮陵”为今日高坡乡“批林”村,这说明“高坡苗”先民早在元朝时就在这里定居。关于“射背牌”习俗,有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地玉和地莉是两个相爱的男女,他们感情至深,却因为父母之命不得缔结婚缘,成为夫妻。于是,他们向父母和族人提出了“阳间不能婚、阴间结夫妻”的要求,并要求双方父母和全部族人到场,通过“射背牌”仪式,缔结阴间婚姻,即“结阴亲”。父母同族人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同意了他们提出的这一种既不悖父母之命,又能了结双方情愫的做法。自此,“射背牌”为所有不能成婚的恋人所效仿,渐演成俗。“射背牌”习俗是因青年男女对父母指定婚姻不满而又不能反抗,同家庭达成的妥协产物,它成为执着爱情者的精神慰籍场。
举行“射背牌”活动时,男方家事先要托媒征得女方家同意,并杀猪宴请女方家亲友。“射背牌”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主持仪式的长者必须是“射背牌”亲历者。活动通常在中午开始,由主持人祝祷后,女子将自己绣好的背牌在树枝上悬挂起来,供作自己男友的箭靶。男子入场后将马刀插在地上,向天地各射三箭。以天剁地,以箭射天,表明了青年男子乞求天地为阴亲征婚的愿望。接着男子操起**矢,射向“背牌”。射中背牌表示可以缔结阴亲,因此,每射中一箭,人们欢声如雷,为这对恋人祝福。仪式完毕后,女子将“背牌”送给男子,男子则解开自己的红腰带给女子,并且加赠一副耳环或手镯之类,互为定情之物。习俗规定,从此无论情况怎样,他们都不能在生前结为夫妻。但在死后安埋时,男子须将“背牌”搁置胸前,女子须将“红腰带”系于腰间随葬,最终实现“阴亲”的联结。随后,在场的青年男女双双相约跳起芦笙舞,活动气氛达到高潮。而高坡苗族妇女喜披背牌,是他们独特的服饰习惯。相传原来苗家敲牛祭祖都要将牛前腿进贡皇帝。后因为路远,皇帝表示可免去进贡,并将盖有大印的印布送给苗民。从此,皇帝送的印布成为高坡苗族特殊装戴的黄背牌。高坡背牌分前后两块,上面是四方印章,挑花饰满印章周围,用两条绣花布连在一起,前小后大,套在脖子上。因此,背牌图案核心构件为印章,决定了所有的刺绣图纹都必须在正方形内完成。背牌分盛装背牌和简装背牌。盛装背牌为黄色,尺寸较大,多以丝线绣制,以黄色为主调,间以红 条,富丽、高贵而庄重,一般高坡妇女一生只有一至两块。简装背牌为白色,多为棉线织绣,简洁、朴素而美丽。
高坡苗族射背牌是苗族人民在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相沿成俗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空间”形式,集中展示了高坡苗族的芦笙舞、弓**射击、盛装服饰、银饰等丰富多彩的民俗事像,是苗族婚俗文化中绝无仅有的独特模式,仪式有力的佐证了苗族“来世婚、结阴亲”的独特婚姻习俗。它通过服饰、传说以及习惯法,来承认血缘氏族内婚或爱情的合理性,却又不破坏现实氏族外婚的家庭关系,严格执行血缘内不能结婚的准则。同时,进行“射背牌”时苗族女子的服饰、背牌等均表现了其非凡的刺绣工艺技艺,仪式进行时表演的芦笙舞蹈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亦为罕见,具有极高的非物质文化价值。
高坡为花溪的贫困村寨,外出打工的人尤其多,余留在家的均为老弱妇孺,打工人员都在外进行自由恋爱,使得这一古老仪式已无条件进行,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同化,政府对自由恋爱婚姻的保障,也使得“射背牌”这一特殊的文化仪式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