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彝族年

赫章彝族年

赫章彝族年

赫章彝族年主要活动区域在赫章县境内,分布于赫章县珠市乡、双坪乡、河镇乡、铁匠乡、雉街乡、松林乡、兴发乡、水塘乡、德卓乡、辅处乡、结构乡、古基乡、古达乡等地。赫章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乌江北源的六冲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东邻毕节市、纳雍县;西抵威宁县;南接六盘水市;北与云南雄县彝良县毗邻,县境属黔西高原中山峡谷区,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开始过渡的倾斜地带,山高坡陡、峰峦重叠、峡谷深切。平均海拔1996米,属温暖带气候区,为南温带—中温带之间所特有的高原山区气候类型。

“彝族年”,彝语称为“凹洪打偷”猪月(即亥十月)朔旦(即“十月年”节),始兴起于“五帝”时期的颛顼时代,历史上称为“颛顼历”。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岁首即正月,正月初一即年节,所以彝人向以朔旦代称年节。自古以来,赫章县境内彝族尚“十月初一”年节谓之“凹洪打偷”,也就是“建亥元年朔旦纪念日”的意思。彝族重于礼仪道德,后世不忘先祖,夏时虽改行建寅元年制,但仍过“十月初一朔旦年”节,一是对先祖颛顼的纪念,二是告诉人们建寅历来自建亥历,在赫章彝族集居的地方,十月年节犹如春节般隆重,同样烤酒杀猪,欢聚一堂,欢歌跳舞为乐。

在赫章境内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每家每户备好丰盛的酒菜,邀请客人来家中欢聚后,又到各家各户串门喝酒、叙事,欢庆节日。午饭完毕,村寨中每家每户都得把自己养的牛牵出来,在牛角上挂上花,插上米糍粑,由男女青年牵到水塘边饮水,让牛在倒影中看到节日的喜庆。之后把糍粑让牛吃掉再放上山,青年男女们就开始对歌。对歌时,男女分开,在对歌中表达情意。如遇上情投意合的人,就可以私订终身。据说这一天订下的姻缘可以和睦一生、白头到老。晚餐过后,村寨中人们集中到神树、神庙或神山前一起祭拜(祭拜对象是“三皇五帝”,各种神灵),以祈求家人平安,来年丰收、人畜兴旺。祭拜完毕,家家张灯结彩,然后点起熊熊篝火。篝火一般是三种类型:老人们围坐的篝火一般烟雾小,火势稍低,他们把自家的好酒都带上,团团围坐在火旁,由年纪最长者先把自己的酒向右边依次递出,这样,每个人都把其他人带来的酒品尝了一轮又一轮,直至酒喝完为止。青年男女们则燃起火势最旺的篝火,围绕火唱歌跳舞。此时,如果他们在白天对歌中有产生感情的男女,就会主动拉上对方的手尽情欢跳,其他的人则把花儿向他们的身上狂抛,表示祝福。家长们都很通融,允许他们眉目传情。少儿们则先给长者拜年,礼毕后放鞭炮,在四周点起篝火,往返于篝火之间奔跳、唱歌、玩游戏。整个晚上唢呐声、月琴声、笛子声、二胡声,悠秧婉转在山间回荡,非常热闹。

作为彝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彝族年高度集中了各种彝族音乐、舞蹈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一种是群众性的音乐歌舞,每个彝族村寨都有一批公认的代表性艺人。一种是已经形成一定影响的代表性艺人。如赫章彝族舞蹈《阿西里西》、《月亮来的三月》等曾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其中,在这方面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艺人赫章大约有400人。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对颛顼历的继承,经历了数千年的优秀传统节日,在节日中体现了彝族人民尊敬长辈、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彝族人民把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活动中交流情思,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在祭拜时,在家中祭拜祖先,然后集体对“三黄五帝”和自然界的各种神灵进行集中祭拜,与自然和谐相处。彝族年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拜,展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祭祀文化,折射出古代历史文化和生活状况。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彝族人民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感情在“彝族年”中得到直观印证和形象表达,通过节日活动代代保留下来。

在彝族年活动中,彝族人民把尊敬老人、团结友善的美德发扬传承,对下一代道德教育起到了良好作用。节日中,自然、淳朴、清脆的歌声、优美动人的舞姿,没有丝毫的雕琢与修饰,展示了彝族人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艺术。同时,节日中穿的服装及饰物,更是历经心血,精美绝伦。彝族年是彝族文化的继承,通过各种活动,把彝族许多传统文化展示出来,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明的出现,“彝族年”这种古老而神秘、浪漫而瑰丽的传统节日受到重大冲击,许多彝族人民对自己这一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缺乏认识,追赶时髦,民族特殊文化得不到发扬,加之各民族混居,相互吸收和同化,使原有的独特节日品位逐渐消失淡化。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赫章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彝族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