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桐庐剪纸)

剪纸(桐庐剪纸)

剪纸(桐庐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桐庐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桐庐剪纸),浙江省桐庐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桐庐剪纸历史悠久,流布广泛,据清代乾隆时期《桐庐县志》记载,早在五代时期桐庐就出现了剪纸艺术。桐庐剪纸形式多样,尺幅灵活,有单色、斗色套色、染色等多种剪纸样式,剪纸技法也含剪、刻、撕等方式,其风格厚中见秀、玲珑透剔、含蓄华丽,体现出江南地区剪纸的特色。桐庐剪纸题材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人们将季节时令、农事活动、节日农时、神话传说、礼仪往来、娱乐游艺等民俗乡风作为剪纸创作的题材,反映出桐庐百姓的精神状态、生活情趣和美好希望。

桐庐剪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据五代《武林梵志》记载:“吴越钱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

宋代时期,桐庐民间剪纸的技艺发展水平较高,并且发展成为一种行业,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杭州的剪纸手工劳动者已经应运而生,有多达170多种剪法门类,有剪字的,有剪镞花样的,还有镞影戏的……剪纸种类繁多,技法不俗。

明清时期为桐庐剪纸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时期,桐庐百姓以纸寄情,将剪纸融入生活的点滴。嫁娶迎礼之日吹起鼓号,支起灯笼,贴上红字剪纸,然后热热闹闹地起轿送新娘;亲友亡故,送殓人棺,设灵七日,也必定要撒纸钱以寄哀思;民俗活动中的各种龙灯竹马上,也能看到精美的剪纸作品,作为装饰,绚丽多彩;清明前后十日祭祖上坟时,也少不了在坟前挂上纸钱……还有更多的窗花、礼花、衣饰花、喜花和寿花等,当时的剪纸,已成为桐庐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清末民初时期,百姓生活中剪纸用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各种专业的剪纸店坊应运而生。桐庐镇有“庆云斋”,横村镇也有多家纸作店出现,销售剪纸品,也传承剪纸技艺。画家叶浅予在他的《老笔忆童年――纸扎活》中写到了“送灶做纸轿”,这是桐庐当地的剪纸民俗活动之一。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送灶,穷人家买一张木版印刷的神马,用作送灶,而富人家则买上一座用彩色剪纸制作的纸轿,以示隆重。此外,横村镇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举行盛大庙会,初三为修楔之日,俗称“上春福”,会在广场上搭建敞篷,在上方贴上一种长方形的门笺,长丈余,剪有“暗八仙”及流苏、装修纹样,并由道士做法事一天。此外,在这一时期,桐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灯彩。盏盏彩灯上,张贴着各式纸作,或人物,或花草,或山水,热闹非凡。夹贴在各种灯彩上的“灯花”,以整齐、匀称的纹样及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居多。桐庐莪山乡的中门大灯,新合乡的板龙、大马等多用剪纸点缀,家家户户参与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生产力发展了,与之而来的,是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的淡化。不少带有迷信色彩的剪纸也随之消失,桐庐民间剪纸开始从原生态的各种红白喜事的喜纸、礼花、寿花,一些简单的花卉瓜果、飞禽走兽、吉祥图案等逐渐拓展为山水、建筑、人物、故事等,内容更贴近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桐庐剪纸不仅内容更为丰富,表现形式更为巧妙,作用也更为广泛。在生产作用方面,桐庐剪纸从过去的注重实用,逐步提升为一种装饰艺术,从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汲取艺术养分,丰富剪纸的语言。桐庐剪纸有方、圆,有规则、不规则,有对称、不对称,有单色,也有套色、染色,而且花中套花,方圆结合,从过去零星的各种民俗剪纸,整合为完整的艺术品。桐庐剪纸还将年画、版画、书法、拼贴等艺术元素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具有装饰性。

2007年6月5日,桐庐剪纸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剪纸(桐庐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6。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桐庐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剪纸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