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老子祭典)
老子祭典历史悠长,据史书记载可追溯到东汉桓帝时,老子祭典集中体现了老子文化和根亲文化、道家文化的统一,同时也是连接海内外华夏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老子祭典是流传在鹿邑县的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至今约2000多年历史,涉及豫、皖、鲁、苏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50万之多。
该项民俗项目规模盛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后汉书桓帝本纪》:“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以后的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民间祭拜老子在鹿邑县代代相传,至今当地老百姓还有家家供奉“老君爷”的习俗。修建于汉代的鹿邑太清宫(老子出生地)、老君台(相传是老子讲学处,又称升仙台)一直是老子祭典的重要场所,2001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祭典分为民众祭、行业祭、宗亲祭、公祭等。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开始,持续到三月十五日结束。其中,规模最大的祭典是农历二月十五日的公祭,包括乐、舞、歌、礼四种形式;同时,还有多种民间社火活动,包括旱船、高跷、担经挑、打铁舞,舞龙、舞狮、诵读《道德经》、非遗展等。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日。每逢此日,都会有海内外数万信众、李氏宗亲等云集老子诞生地河南鹿邑祭拜先贤。
老子祭典是继承与弘扬老子文化及老子思想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鹿邑社区文化、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氏后裔缅怀先祖的重要形式,具有历史的根源性、时间的固定性、形式的多元性、内容的丰富性、影响的广泛性、传承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期间,民间艺术咸集,艺术与仪式融合,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众之间、各个组织之间协商沟通,成为当地民众增强团结、促进认同的平台。
2021年5月24日,祭典(老子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