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侗年
锦屏侗年,是纪念侗族迁徙事件而形成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区在锦屏县的彦洞乡、平秋镇、启蒙镇、平略镇、偶里乡、大同乡、三江镇等乡镇和剑河小广一带。时间一般为平年十一月,闰年为十月,现平秋、彦洞、小广的过侗年仍然盛行。
锦屏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东部。东邻湖南靖州、南界黎平、西接剑河、北低天柱,总面积1591平方公里,辖8乡7镇,总人口约21万,其中侗族人口占65%。县境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南部为低中山区,中部及东北部为低山峡谷区,东南部为低山丘陵盆坝地区。境内山脉为苗岭余脉,县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锦屏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王国,有远近闻名的“杉木之乡”称号,这里群山叠翠,古木参天,山峦峡谷形态各异,清水江、亮江、小江、村舍、田畴各富奇美。历史悠久的锦屏,民风古朴而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既有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文化特点,又有侗族南部方言区的文化品格,它是一个典型的九寨侗族文化社区,至今还传承和保持着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习俗过“侗年”。
相传,淳朴憨厚的侗家人住在平地坝子边,他们没有文字,与世无争,只希望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善良的本性常常被人瞧不起而受歧视,他们惧怕兵匪,只要听说“卡”(侗语,即兵匪)来了,便慌忙躲藏起来。据平秋的老人介绍,很久以前人们为了逃避兵匪,逃难时距离春节只有一个月,一罗姓人家,想起年关在即,又不得已要逃难远乡,大家东逃西散,以后不能得到团圆,便提出提前过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各家各户杀猪宰羊、打糍粑、吃团圆饭。按皇历计算当天正好宜迁徙,吃过团圆饭后,人们都各自迁徙逃难它乡。后来,当地人就把这一天定为过侗年的日子。解放后,这一传统节日,已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形成规律,现在人们不仅还在传承和保护它,而且在传统习俗中增加新的活动项目。除打糍粑、酿酒、杀猪、宰羊、杀鸡杀鸭、煮油茶、祭拜祖宗、同吃团圆饭外,还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唱山歌、踩歌堂、打篮球、赶花园、“鞍瓦”(侗语,即放牛大打)等。
历史上,过侗年遍及锦屏大部份地区及剑河小广一带,但平秋、彦洞过侗年最为隆重,除各家各户为过侗年准备丰实的食物和祭祀仪式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过侗年时候还举行盛大的文化娱乐活动,活动的领头人既是过侗年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主要过侗年的的传承者,他们的各种规矩、礼仪、技艺为家传或师传。如:龚文昌--龚志全--滚文荣--杨安亚(戏师传承人);龚文昌--龚志全--滚文荣--滚显涵(人);杨昌经--杨安贞--杨安槐--杨进然(歌师传承人);杨安槐--滚昌周--杨进然--龚富梅(歌师传承人);杨安槐--滚昌周--杨进然--周秋桃(歌师传承人);龚文昌--龚志全--龚武韬--滚兴吉(工艺传承人);龙德荣--龙祥建--龙经能--龙正榜(歌师传承人);刘先花--刘娇柳—龙- --陈云先(歌师传承人);刘炳相--刘喜民--刘宗保--刘荣恒(歌师传承人)。
锦屏侗年是当地侗族地区重要的节日之一,由民间自发形成,表达平民百姓避难消灾、渴望和平、祈求平安、向往富裕生活的心愿。同时,侗年的很多民间活动,保留了众多的民间艺术、体育竞技(斗牛)、民间手工技艺(服饰刺绣)等原生形态,传承各种表演艺术形式,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象,保留锦屏侗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信仰,是侗族人生活情景的集中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的激烈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过侗年这个传统的民族节日已渐渐淡化,加上很多寨上外出打工年轻人数越来越多,在家主事的人员所剩无几。同时,热衷于民族文化的老人已相继去世,能传承侗年文化事象的老人已所剩无几,锦屏侗年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已危在旦夕。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