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驼球

蒙古族驼球

蒙古族驼球

蒙古族驼球,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驼球是一项与众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由运动员和骆驼相互配合完成。除了运动员,驼球比赛中另一位“重量级”选手就是骆驼。参加驼球比赛的骆驼应选择四肢较长、身体健壮、反应灵活、速度快的赛驼。比赛中球手除可采用多种合理技术击球外,还可利用乘驼掩护或者合理冲撞。因此,这个项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

蒙古族驼球起源于古代漠北少数民族和西亚盛产骆驼的地区,曾经盛行一时,后来失传。

驼球运动的雏形大致形成于赛骆驼和马球运动后期,自唐代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频仍的政权更迭、社会变迁、民族大融合以及游牧文化迁移等多种历史原因,使得这项蒙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日渐式微,没有像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项目那样传承下来。出于对蒙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缓解日渐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将这项趋于式微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国内,使得驼球运动在内蒙古地区发展开来。驼球运动源于蒙古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因此该项运动也传承着蒙古民族特有的热情豪迈的民风和能征善战的民族精神。

驼球比赛富于观赏性。骑手身穿艳丽的蒙古袍,手持球杖,驱赶着高大的骆驼,挥杆追击驼球,带球、传球、拦截、射门等,驼球在粗壮的骆驼腿间穿梭,看似笨拙的骆驼在骑手的吆喝指挥下,变得灵活敏捷,奔跑迅速,前后左右身躯转动自如。尤其是在冬季雪地上进行比赛,骑手身穿皮袍,骆驼的皮毛正是最厚实的时候,长长的驼毛在奔跑中随风摆动,显得极其威武雄壮,比赛场面十分热烈。

驼球运动所用球杖形似门球杆,柄长1.4米,木质,球杖头部呈“T”字形,长20厘米。用球类似手球大小,皮质。比赛场地长150米、宽100米。两端各设球门1座,高3米、宽4米。参赛运动员每队4~6人,男女不限,其中守门员1人。比赛分上下半场,每半场10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若未分出胜负,进行10分钟的加时赛,若仍未分出胜负则进行点球。点球点距离球门10米,在进行点球时,由中场开始助跑击球,即使未碰到球,仍算点球一次。竞赛规则类似于马球。

2014年11月11日,蒙古族驼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Ⅵ-72。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乌拉特后旗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蒙古族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