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桐鼓舞
四桐鼓舞流传于威宁县中水镇、高坎子管理区、友光村四组王家水塘。中水镇有四个管理区,东南距威宁县城110公里,北距昭通市区22公里,中水盆地由高原原面,湖积台地和河流阶地构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38000余人,主要是回族和汉族,回族占52%,盆地海拔高度1800-2000米,河流属长江水系,有前河、中河、后河等由东西或由东北向西南穿过,交汇于西南端的玉龙峡谷,流入牛栏江,最后在昭通境内汇入金沙江,这里地势开阔,环境优美,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谷、经济作物蔬菜、苹果、黄梨等。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章调北征南时,王纯武将军率兵南征,为鼓舞斗志,将士们用梧桐树制作了战鼓,古时只限于战争中使用,从桐鼓舞的击数加上祭祀,发展成为舞蹈“四桐鼓舞”。
四桐鼓舞表演时由两对(四个男生)表演,每人腰挎桐鼓一个,右手执鼓棒一根,敲着咚咚咚单一节奏,表演者踏着健壮稳实的矮蹲步,两脚膝下交换蹲踏,上身向前倾斜,腰弯一百二十度之间,全身与头部左右摇摆晃动,动作粗犷有力、古朴、活泼诙谐、幽默风趣。全舞由十二个造型动作组成,即:“十字过江”、“老蛇蜕皮”、“凤凰抱蛋”、“蛤蟆晒肚”、“喜鹊登枝”、“鲤鱼扣腮”、“二龙抢宝”、“龙摆尾”、“公鸡啄架”、“苦竹盘根”、“犀牛望月”、“黄莺展翅”。造型十分形象,此舞反映了古代行军布阵,队形变化和战士们相互嬉戏、追逐、逗乐的古代屯兵生活以及悼念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悲欢离合的情感。
四桐鼓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折射出明代朱元璋调北征南屯军的一段历史见证,反映了汉族大规模迁徙进入乌撒地区的过程,它全面、完整、生动地了中原地区汉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史,是威宁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现代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文本。
四桐鼓舞是民间舞蹈的珍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城市化、工业化一同兴盛的各类流行文化风靡中水镇社区,使这一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能完整表演的艺人现已屈指可数,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这一传统舞蹈,四桐鼓舞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