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船,一般长2米左右,宽1.2米左右,高亦约2米左右,用竹篾扎成船形或鲤鱼状,四周围上绿绸,里外用彩纸糊起来,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看上去很花梢。当然,也有扎得简单的,但必须像船或像鱼。船的中间,留有一方形洞口(也有圆形的),洞口四角竖着4根牢固的彩棍,用以支撑花船的顶部,顶上绘的有的是龙的图案,有的是和平鸽的图案,还有悬挂着灯笼的……船舫左右各开一窗,窗口两侧贴着金字“欢度春节”、“万事如意”等吉祥用语。整个花船看上去大红大绿,十分抢眼,煞是好看。特别是行船时,犹如碧波荡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花船具有民风民俗性和地域性,其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玩起来也比较简单。
玩花船少则两个人,一个船娘子,身着彩装,花袄、花裤、花头巾、花鞋,脸上涂脂抹粉,打扮得十分艳丽。她站立船舱中,用绳子把花船吊在腰带上(也有直接用手拎花船的),左右手握住前面的彩棍。另一个是手拿彩杆撑船的人,他的扮相一般都很古怪,大都头戴破毡帽,身装灰布衣,高翘八字胡,说话诙谐幽默,动作滑稽荒唐。表演时,他没有固定位置,手拿彩杆或船头或船尾或船左或船右作撑船状,在船左边撑叫内篙,在船右边撑叫外篙,在船头撑叫前篙,在船尾撑叫后篙。一边撑还要一边说一边唱,唱的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独唱,独唱的词有的是即兴现编的,要看到什么唱什么。因此,对撑船人的表演技巧和演唱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必须善唱。有的也是固定不变的曲词,如《小放牛》、《龙船十字歌》、《卖杂货》等。另一种是二人对唱,即撑船人唱什么,船娘子接什么。总之,不管是说唱还是表演,二人必须配合默契,船娘子的船要随撑船人的篙和音乐锣鼓的节奏而动,要跌宕起伏,左右摇晃,时而轻舟荡漾,时而激流勇进,时而乘风破浪,时而逆流而上。当遇上花船搁浅,撑船人既会吹胡子瞪眼睛,又会手持彩杆左顾右看作出沉思状,尔后,便会撸袖揎拳,使出浑身解数,肩顶背扛,与船娘子巧妙配合,一鼓作气让花船动荡起来,那一招一式,一唱一说,会把船工的动作刻画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花船也有多人一起玩的。多人玩花船又分拜门子花船和打场子花船两种。拜门子花船八九个人就能玩起来了,打场子花船一般要20人左右。即敲锣鼓的4人,船娘子1人,三花脸(小丑)1人,撑船唱歌的4人,打莲花落(有的地方叫钱擦子,是用竹竿做成,约4尺长,竹棍上掏有多孔,孔中装着古铜钱,摆动起来,两头轮流着地或打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上,发出嚓嚓之声,十分悦耳动听,故名为“钱擦子”)的8—10人。集体花船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三花脸——小丑,他一般都是身着破衣、头戴破草帽、手拿破扇子——俨然- 济公模样。他拄着讨饭棍,摇着破扇子,手舞足蹈,伺机插科打诨,取笑逗乐。一个好的三花脸,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不时捧腹大笑。打莲花落的,均为姑娘家,少则8人,多则10来人,上场逢双数,她们先是在花船左右或后面起舞,用莲花落敲打自己的头、颈、背、腿、胳膊等不同部位。在富有节奏的嚓嚓声中,边舞边唱,高潮时,她们会将花船团团围起,齐声放歌狂舞。演唱完毕,花船也就该收场了。
花船表演在古时是大旱年间百姓用以祭祀求雨的,后来逐渐演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表演形式。据记载,明末清初,因黄河泛滥,泗阳西北的白鹿湖、仓基湖干涸成陆,当地渔民出于对泛舟“二湖”的怀念之情,开始玩花船,并在表演中增加了“浅船”、“撬船”、“顶船”等 化动作,后来此表演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
旧时玩花船,多是渔民后裔在逢年过节时给大户人家拜年贺岁的,故称拜门子花船,即到人家门口唱上几段吉利的曲子,编一些喜话恭贺人家,如见人家有楼房,就唱“锣鼓一敲响当当,东家楼房好漂亮,小小天井四方方,楼房里面亮堂堂。”这些吉祥语,常常会把主人唱得心花怒放,非常高兴,立即燃放鞭炮,以示庆贺。花船离开时,还要放鞭炮送行。玩花船的人,从不拜空,家家户户都要送些果品、食品、糖块、香烟之类的东西,条件好的人家,还会送些钱币。也有的是“逢会”时演出(如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等),格调往往低俗。新中国建立后,玩花船不仅频繁,场面壮观,为各种节日和重大活动营造气氛,而且内容贴近社会和 ,歌颂好人好事新风尚,抨击社会上的丑陋恶习,具有积极意义。
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花船,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
信息来源:泗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