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船工号子

乌江船工号子

乌江船工号子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江船工号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弄船工过中行进的劳动号子。贵州主要有乌江船工号子和赤水河船工号子。乌江船工号子主要流传于贵州思南县思南县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脉向大娄山脉的斜坡地带。乌江从东向西流至思南境内两江口,突转了90度,向北泫经思南县城,入德江县境潮砥镇,经沿河县到重庆酉阳、彭水,在涪陵汇入长江。乌江全长1050公里,流经思南境内79公里。木船运输时期,上游可抵回龙场(大乌江),后来经过河道整治,上可抵鱼子山滩。思南境内乌江流程河道较均匀,主要有高滩、黑河滩、铜锣滩等十余个大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思南乌江航运业十分兴旺。

思南乌江号子主要分布于思南境内乌江沿岸的12个乡镇98个自然村寨。思南乌江船工号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型盛行于宋徽宗大凤元年(1107年)。明清以来,湘、鄂、渝、川、淅、赣商贾纷纷进入思南,商贾们利用乌江水道,沿岸设立了若干桐油、盐巴、木材、- 等土特产转运点,无论横江,顺江通行,必须用船,加大了乌江航运容量。若船重滩高,上行时几只木船结帮,联合帮忙逐只上滩。下行时遇到特大的滩口,船只不能通行,要联合起货上岸,过滩转运。乌江船工成了一支最具产业的劳动大军,。过去滩高浪急,翻船的事故屡见不鲜。弄船者为了合力,创造了一种原始的口语。久而久之,人们将这些口语逐渐创造成具有一定节奏,增配一些简单的旋律音符,于是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船工号子。随着乌江沿岸居住的人增多,川盐入黔,土特产外运,船工号子响彻乌江沿线。乌江船工号子粗犷高亢、悠远跌宕,又委婉巡回,是三个声部的男声组合,互相呼应,有分有合,此起彼伏,号子衬词较多,内容丰富,饶有风趣,体现了乌江船工不惧严寒酷暑,斗险滩,顶恶浪,为了生活与自然抗争的剽悍形象和对生活充满乐观的精神态度。赤水河位于贵州省西北隅,发源于云南镇雄,穿越云贵川三省十县市在汉朝建元六年起,赤水河船工们拉纤或划桨时,为了统一步调省时省力,并缓解途中劳累、痛苦与寂寞,创造船工号子。赤水河船工号一领众合,节奏铿锵有力,歌声高吭嘹亮、浑厚激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奏欢快,不论顺水逆水,船舶大小,滩险滩缓,滩大滩小,纤夫多少,载货轻重等,号子均不相同。歌词多数取材于船工的真实生活经历,由船工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意编唱,具有地方特色。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量机动船舶的兴起,逐渐替代了历史上全靠人力拉纤上行的木船,八十年代末,昔日在航运史上曾经作出巨大贡献的船工们彻底告别拉纤生涯。河船工号子也随之告别赤水河纤道。时至今日,船工们大多数已经老死病故,余下很少量船工已是七、八十岁以上高龄。因此,河船工号子处于濒危状况。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思南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号子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