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柏刺绣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

  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蚕桑事业,并在哑柏建有织帛工场。

  按照哑柏乡俗,姑娘出嫁,必须上等绣品陪嫁,方显姑娘才艺。一是居室绣品门帘;二是床上被面、枕头;三是服饰、凤冠、霞披、裙袄等;四是小装饰品,荷包、香包、飘带等。有的习俗还保留至今。

  手绣以平针、齐针、散套针、切针、扣针、绕子针等10余种。虽然针法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上,主要用“扎法”、“挂法”、两种。“扎法”多用于纹样的大实面,所以也有人称扎法为“面绣”,“挂法”多用于纹样的轮廓线,所以也有人称“挂法”为线绣。从效果来看“扎法”的图案比较丰满厚实,“挂法”的图案比较疏而空灵。

  哑柏绣品色彩富于理想化,讲究强烈对比。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图案讲究饱满,寓意吉祥。常在《五谷丰登》、《四喜临门》、《喜鹊登枝》、《喜上眉梢》、《五福临门》、《龙凤呈祥》等寓意吉庆祥和的图案。

  哑柏刺绣做工讲究,常用大红、碧绿、金黄、瓦兰等色对比,其寓意是花红多结果、叶绿多打粮,不同的色布采用协调而素雅的丝线,以不同的针法,并以金、银等丝线钩边使色彩协调美妙。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周至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刺绣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