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肝草制作技艺

益肝草制作技艺

益肝草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益肝草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益肝草之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益肝草技艺配方在这里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从一开始零星、分散、有意无意的实验到科学精细的调配,从一百年前的小火慢炖到现代仪器熬制入罐。布依族益肝草制作技艺在漫长的演进历史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供。在2014年,益肝草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益肝草发源于贵州云雾山,海拔一千五百多米,山高多雨,雾气迷漫,气候湿润,人在潮湿的环境下就容易生病。然而这种环境对植物确是得天独厚的,温暖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宜草药生长和药材种植,使贵州成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素有“地道药材”之美誉,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重点品种中,贵州就有326种,占88.10%,各地州市的中药材品种均在千种以上。

在潮湿山区环境里人容易生病,缺医少药一直是困扰布依族人民群众的大问题。人们生病后,多以拖、抗解决,往往小病拖成重病,而布依族医学这种严苛的环境下顺应而生,布依族先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试验逐渐对身边的很多种草本植物的药性、治病效果和副作用有了逐步的了解、掌握和积累,逐渐探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诊疗方法,布依族的“草医”也应运而生。

肝受损、疼痛在古代一直困扰所有人,众所周知,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各种酒席宴会层出不穷,吃饭更是无酒不欢,那时的人们还未意识到酗酒对肝功能的影响和损害,表现就是皮肤黄和肝区疼痛,日渐消瘦、倦怠乏力,久治难愈。

在医治肝病的布依族草医中,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云雾镇堂皇寨的赵氏一族以其显著的疗效,一枝独秀。在这个偏远山寨里,赵家始祖赵宝银(1830年-1894年)经过长期探索和总结,发现了几味草药能够治疗族人们谈虎色变的肝病,并将这个方子起名为——益肝草。很快赵宝银会治肝病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来,为居住在贵定县等乡镇各族民众带来了福音,这个方子也在赵家时代相传,历时130多年。

同时,为了同肝病、乙肝等疾病作斗争,药师不断试验、完善、调配对鱼腥草、蒲公英、栀子、覆盆子、苦丁茶葛根枸杞子、大枣、甘草等自然产物的治病效果予以注意并加以利用,综合中医“阴阳”理论学说发展、完善、形成了著名的“益肝草”。另外,布依药师赵氏,历经一代一代的总结,大大推进了贵定益肝草的完善和发展,使之再一次向前发展。

2014年11月,贵州省贵定县申报的“益肝草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贵定县文化馆(贵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益肝草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贵定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