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习俗

造林习俗

造林习俗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林习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屏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区和全国杉木最佳中心产区之一,其人工造林历史始于明朝中期,普及于清、民国,有五百年之久。初期为林农自谋生计而自发造林,至后为历代政府所推崇。据今存于文斗村的《姜氏家谱》记载,明万历时(1573-1620年)文斗人“只知开坎砌田,挖山栽杉,不肯迎师就读,搬子求名,问之四礼,皆昧然罔觉”。此谓“挖山栽杉”即是人工造林。这是黔东南少数民族人工造林的最早记载,也是我国人工造商品用材林的较早记载。

传统人工造林是一项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其造林技术凝聚广大林农的心血和智慧,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及方法,它贯穿了林学的基础理论,是一种科学实用、沿用至今的育林技术。按其生产过程,人工造林可分为采种、育苗、炼山、栽种和抚育管护等几道环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据《锦屏县志》载,清乾隆年间,县内沿河及九寨等地林农即掌握了科学的皮垫育苗方法,人工培育杉木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清朝中期,锦屏县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人工栽杉造林已成为县内民众仅次于田间的生产活动。并产生大量雇工栽植佃山造林的林业契约,至今仍保存在民间,是珍贵的民间法律文书。到民国时期,大多数林农已掌握了速生丰产林的植造技术。

人工造林很看重采种。锦屏县林木种子采集历来以杉木为最,油桐油茶等经济林种子次之。县内林农采种时很注意选择好的母树和采种季节。要选择树龄20~30年,生长向阳、孤立木、林缘木或稀疏林中分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母树采种,采集当阳面树冠中部枝条上的球果,球果大的叫“母果”,种子质量好,小的叫“公果”,种子质量差。杉木的采种期过早过迟都不行,一般在霜降前采种最好。

在清乾隆年间,锦屏沿河及九寨等地林农即掌握了科学的育苗方法,人工培育杉木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春至,则先粪土,覆以乱草,既干而后焚之,然后撤籽于土面,护以杉枝,厚其气以御其芽也。秧初出,谓之杉秧,既出而复移之,……”。在选好的土地上拌除杂草灌丛,晒干焚烧,烧后翻地碎土,又浇粪覆枝桠杂草焚烧,如此三次,谓之“三烧三挖”,以松土性,灭草籽和虫卵。将烧炼过的泥土腾出,以宽厚无漏洞的杉木皮垫底,再将烧炼的土覆上约六寸许。开沟筑床整平,撒上饱满有光泽的种子,用筛覆盖层细土,细土层厚为种子的二至三倍。

每年农历七、八月,在选好的荒山上,用刀拌除杂草灌丛,待干后焚烧,冬腊月即行全垦翻挖,次年初春,将土块拍碎,去掉杂草树根,待开穴挖坑移栽杉苗,故有“七刀八火冬腊挖,来年八春栽嫩杉”之说。杉苗移栽入窝时,要球苗尖朝坡下,主根直立窝心,侧根向四周舒展,先填表土,再填心土,填至一半时,手提树苗往上轻轻一拉,使根系更舒展,填土高度略高于树苗根茎位置,使形成凸状,用脚或锄背踏实夯紧土壤,但忽过紧。过松土壤和根部不能紧密接触,苗易枯死,过紧则易板结,不利苗木生长,栽后穴面呈凸状,可防积水。在苗的上方相距五六寸处插上一块手掌大的护树牌,以防坡上滚下土石块压伤苗木。

人工造林是“三分造、七分管”,最常见的抚育方式是以耕代抚,就是在林地内套种苞谷,以肥促林,既可收获粮食,又达到培育幼林的目的。幼林抚育分锄抚、刀抚和刀锄相结合等形式。树苗定植后至郁闭前的3年内,林农普遍采取锄抚方式,即用锄头全面松土除草瓮蔸,有“三年不离锄头把”之说;4、5年内,幼林生长进入速生期,用刀锄结合的方法,先用刀拌除杂草,再用锄头松土翻幼林周围的土壤,去掉草根,培土瓮蔸;以后各年,用刀拌除杂草,直到完全郁闭为止,故有“三年锄头四年刀,你若哄它它哄你”民间育林警句。如今存于文斗刊刻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文斗六禁碑》规定“不拘远近杉木,大小树木,不许任人小儿砍削,如违罚银十两。”“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有人违,罚银五两”;《九南水口山护林碑》规定“大木如有盗砍者,罚银三两,招谢在外”、“周围水口树木,一栽之后,不许砍伐树桠,如有犯者,罚银五钱”。这些护林行为都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有很强的生态环保意识。

至民国时期,县内大多数林农已掌握了速生丰产林的植造技术。解放初期,在县内万丰、魁胆、皎洞、大同、小江等地发现有了“十八年杉”和“十二年杉”,而在海拔较低的龙埂发现有“八年杉”。如今,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32.5%上升到58.1%。其间大量开展以乡村林场和联户林场为主体的承包造林、基地工程林和世行贷款造林,涌现出诸如魁胆林场、小江“三八”林场、菜园林场、春蕾林场等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

解放前,山林土地多掌握在地主豪绅手中,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佃山造林、买山造林,造林形式也从最初的农民自发耕种或“伙种”发展到后来的股份造林,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锦屏人工造林按生产过程可分为采种、育苗、炼山、栽种和抚育管护几道环节。从建国至70年代,经过林业工作者和广大林农的探索积累,在人工育苗技术上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操作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工程。

这种社会性的生产劳动涉及到造林各方(如佃山造林、雇工造林等)切身利益,需要一种恰当的手段或关系来维护、调整和规范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出现了大量的林业契约。从人工造林派生出来的林业契约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以锦屏为主的清水江中下游古、近代苗、侗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和生产商贸法律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人工造林技术凝聚广大林农的心血汗水和智慧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先进方法经验,它贯穿了林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一种科学实用、沿用至今的育林技术,保护和传承这一习俗对于研究林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伐造并举”的生态林业观既使得林农从造林中受益,又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锦屏人工造林得到飞速发展。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锦屏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习俗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