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实验室培育的肉类产品,俗称“人造肉”,很快就会出现在餐桌上。“人造肉”有很多好处。将消除对培育和屠宰动物的需求。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大约90亿只鸡和3200万头牛被宰杀。工业生产的“人造肉”的蛋白质和营养合成效率(出肉率)要比人工饲养牲畜高得多。
可能再过10年,我们就不用再做‘为了吃块牛排,就把整只牛养起来’这种“荒唐”事了。想要吃大块的东坡肉,完全可以在车间里直接生产出五花肉。“人造肉”唯一的缺点是只能生产纯粹的肉,无法仿制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动物部位。
这发展下去,我喜欢的酱猪手、鸡爪子,涮肚锅,爆炒大肠,猪头肉,牛尾汤,岂不是都要绝迹了?难以想象,科学家能在实验室里合成一根猪大肠,然后说,你们拿去做尖椒肥肠吧……
实际上,人造肉分两种,一种是在实验室或车间里造出来的,让肌肉细胞不断繁殖,这样的肉是真正的肉。另一种是仿造肉,是用植物蛋白或者其他成分,仿照肉类的口感制造出来的。但植物仿造出来的口感总是差很多,所以现在真正有前景的是第一种。
如果抛开具体的成分和口味,中国在人造肉领域遥遥领先美国,因为我国在70年代就大规模上市了人造肉。我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吃,主要原料是大豆蛋白,看上去就像是豆腐皮,味道有点像瘦肉片,一般是放在炖菜里,加一点点的真正的五花肉,用来提味。
第一个取得大豆蛋白人造肉专利,是1953年的美国,目前广泛用于各类肉制品和豆制品中,主要用于改善和填充肉制品中的蛋白,降低肉制品的成本。中国在70年代末曾经引进这个技术。目前许多售价比较低的“火腿肠”,实际上含肉量极低,主要成分是模仿肉类口味的大豆蛋白,这也是一种“人造肉”。
这几年,“人造肉”被明星代言并登上热搜后,被广大中国网友诟病的无外乎几点,屡遭吐槽。
第一是吹得太玄乎了 ,“人造肉”广告神乎其神、毫无下限的吹捧,令公众反感。实际上,虽然植物蛋白的概念很抽象,但如果换成“豆制品”,立刻就很好理解了。作为吃货民族,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通过豆制品制作素菜的技术。而目前欧美上市的所谓“人造肉”,主要也是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制作素食肉类,本质上与中国传统的豆制品并没有太多区别。被“吹嘘”成神乎其神的“黑科技”,显然大家并不买单。
第二是口感和价格。“人造肉”在中国上市时间已有两年以上,从各方面反馈来说,与真肉的口感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牛肉口味的仿制品,相对于真牛肉比较紧实的口感,人造肉的口感相对松散,肉和汁也没有浑然一体的感觉。鸡肉类的反馈相对较好,有消费者认为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不过,中国传统素斋豆制品,也是多以仿真鸡肉口味的,例如“素鸡”。而现在的广告宣传仿佛他们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肉”。
第三是价格不友好,“人造肉”的价格是被网友吐槽的一大因素。目前市场上是人造肉价格并不便宜,成品价格和真肉并没有太多差别,甚至有的比真肉还要贵。比如某连锁餐饮品牌的炸鸡块,真肉制成的产品为五块12元,人造肉产品却是四块12.5元。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真肉,何必要吃假肉呢?除非是尝鲜,否则,支撑人们购买人造肉的理由并不充分。
业内人士也认为,无论营养还是口感,人造肉还需要精进研究。从无胆固醇、无饱和脂肪,以及不含药残、低热量等角度来说,人造肉确实噱头很足。但是,其研制仍处于早期阶段,技术上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代替动物肉,在营养、健康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充分的论据。
现在看,只有干细胞工业化合成人造肉,才是“人造肉”发展的正确途径。但由于涉及到干细胞、基因等领域,因此“人造肉”的研制是受到了美国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以及其他国家食品管理机构的严厉监管。如果真的能实现用干细胞工业化培育人造肉,那还真是人类的福音。这是已知的转化效率最高的获取肉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