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稳的幸福】哈哈尔曼·沙巴什:爱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旅游 国际在线 2021-07-20 14:06

原标题:【稳稳的幸福】哈哈尔曼·沙巴什:爱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邱艳艳):乌苏,距北京约3300公里的边疆城市,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缩影。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棉花田、荡漾起伏的风吹麦浪、有风靡华夏的“大乌苏”(啤酒)、大盘鸡、手抓饭......

还有人们淳朴的笑脸,简单的、幸福的。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可爱的老奶奶、慈爱的爸爸、妈妈和两个优秀的女儿。

溢满屏幕的奖状

铺满屏幕的奖状,仅是哈哈尔曼家两个女儿的部分“战利品”

乌苏黄渠村哈哈尔曼·沙巴什一家是远近闻名的和睦家庭,“父慈子孝、家和万事兴”是再贴切不过的写照。三代同堂,70多岁的奶奶身体康健,刚50岁出头的爸爸和妈妈种地养家,19岁的大女儿阿亚克孜·哈哈尔曼怀揣着检察官的梦想在乌鲁木齐读司法专业。还小的时候,她就选定了这条路,

“学法虽然挺苦的,但不后悔”。

大女儿在复习

复习司法课程是阿亚克孜暑假每日的必修课。

16岁的二女儿阿依秀阿克·哈哈尔曼更是“开了挂”,从小学毕业因成绩优异便被选送到对口援疆指定城市的学校读书,现在天津某高中就读。除了学习好,阿依秀阿克还通晓音律,最擅长冬不拉。

常年在外读书,阿依秀阿克在家就常弹琴给家人听。

二女儿和奶奶

哈哈尔曼·沙巴什和妻子古奴·阿曼胡一直在务农。现在家里有100多亩地,大部分都种了棉花。十多年前机械化程度还不那么高,夫妻俩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在地里干活,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但他们明白,“没文化不行”。

女儿们5、6岁启蒙的时候,忙了一天的妈妈会握着女儿们的手,手把手教她们写字。温柔慈爱的父母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诲,影响着女儿们的一生。看到父母的辛劳、体会到他们对自己无限的耐心,两个女儿从小就非常努力学习,被视为榜样。

“作为学生把学习学好,是我们力所能及能为他们做的”。

52岁的哈哈尔曼和两个女儿,妈妈医院做腰部理疗,奶奶在午睡。

一家三口

流淌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的爱和理解,给了哈哈尔曼家里每个人源源不断的动力。2020年哈哈尔曼家种了90多亩地,今年加了10亩,一方面是得益于农业机械化,“100亩的棉花,4月份,一天就都播种完了。去年90多亩的棉花,成熟后一天内全都采完、卖完,钱当天就到账”。

另一方面,也是夫妻俩希望给女儿们打下更好的物质基础,大女儿本科毕业要读研,也许还要读博,二女儿也是一样。虽说夫妻俩现在仅棉花一项,每年纯收入10万多,家里还养了牛羊。生活已经小康,他们还是希望能为女儿们做的多一些、再多一些。

棉花地里

虽然大部分地里的活都交给农机,哈哈尔曼依然每天到棉花地里看看。

浇水

一周要浇水一次,这样一个小型的地灌系统大约能覆盖4.5亩地。

相对的,哈哈尔曼的女儿们则希望爸爸妈妈不要那么辛苦。说起十年后的未来,大女儿眼睛红了,“我希望他们别再这么辛苦了。以后有我们呢!”

二女儿则笑得很甜,“我想带妈妈去买喜欢的东西”。

阿亚克孜手机里家人的照片

在外读书,只有假期才能回家,阿亚克孜手机里总是存着家人最近的照片,时时拿出来看看。

对于女儿们的心意,哈哈尔曼很欣慰,不过他也认为,现在务农已经不像以往那么辛苦了,收入也高,他觉得,自己最少还能再干10年。

“以前100亩地四五个人起早贪黑还忙不过来,现在一个人就可以了,也没那么累呢”。

一朵花落便结出一个棉花花苞。

7月过半,地里的棉花已经打苞了,丰收在望。

哈哈尔曼家人间的爱如同一条隐形的河,水流并不汹涌却饱含温柔坚定的力量,回环往复、永不枯竭,构成一个圆满的回路。有爱,苦便不苦,甜则更甜。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