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明代 月饼才成为中秋“标配”

旅游 南方都市报 2021-09-21 08:50

原标题:直到明代 月饼才成为中秋“标配”

清代,中秋吃月饼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新华社发

深圳锦绣中华景区内,工作人员准备把河灯放到湖中。南都资料图

苏轼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意思是说小饼的形状像月亮,吃这个饼,如同嚼天上的月亮,饼的里面还有酥油和饴糖。许多人因此认为苏东坡在吃月饼。然而据温州大学学报所载的《中秋月饼考》,月饼真正成为中秋节的标配是在明代。

那么问题来了,嫦娥很早就登月了,为什么人们直到明代才吃上月饼?五仁月饼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月饼界被黑得最惨的食物的?

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来自《洛中记闻》

胡饼可看做是月饼的前身。“饼”最早是作为面食的统称,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谈到胡饼,是一种较大的圆形的烧饼,上面加了胡麻,也即芝麻。

魏晋南北朝稍晚一些,饼里已经有馅了。后赵皇帝石勒就喜欢吃干枣、胡桃瓤为馅的蒸饼。也是这个人,因为小名叫石虎,“虎”与“胡”冲突,下令将胡麻改为芝麻,胡饼也变为麻饼。

干枣、胡桃瓤为馅,这满满的五仁元素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五仁月饼是月饼界当之无愧的活化石……

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来自唐朝《洛中记闻》。书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至于这些月饼的味道,现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此前有关胡饼和麻饼的记载,不难看出,这月饼应该是以干果、果仁、酥油馅儿为主的甜味饼。

明朝时期开始重视拜月和团聚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当时,许多月饼的饼面上还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月饼的形态初具。

根据史料的描述,当时的“小饼”和“月团”应该更接近于我们现在吃的苏式月饼和京式月饼。这些饼以小麦粉、饴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猪油制酥,口感酥甜。饼馅儿大多有百果、猪油丁、松子、瓜子仁等。也就是说从唐宋时期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五仁月饼雄霸一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到了明朝,中秋习俗开始重视拜月和团聚。拜月需要祭品,中秋时节正好瓜果上市,庄稼收获,所以用瓜果与粮食做供品,中秋标配的月饼应运而生。因为中秋月圆,所以供品也要圆形,“其祭果饼必圆”。这样的圆饼象征圆月,所以会在上面印一些图案如嫦娥、玉兔等。并且因为是供品,要做得更加精美,便与其他日常食品区别开。在祭月之后,民间有分食祭品的习惯,自然要把月饼吃掉。

之后,拜月的习俗淡化,月饼的地位反而提升,就这样,吃月饼转而成为中秋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广式月饼把五仁月饼拍在“沙滩”上

清代,中秋吃月饼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1889年,广州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光绪年间,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莲香楼”,莲蓉馅的饼点就这样火遍了大江南北。于是,莲蓉馅儿的广式月饼把传统的五仁饼拍在了沙滩上。

就这样,各派系的月饼此起彼伏,占领了中秋消费市场数百年,经久不衰。清人袁枚是五仁月饼的“迷弟”,他在《随园食单》中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有的月饼模子还雕刻着古诗

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清代、民国时期,人们对月饼的形态也更加讲究,照着模子做月饼成为惯例。模子形状有圆形、方形、莲花形、桃形等,还有兔形、猴子形、佛形、寿星等造型,雕刻得栩栩如生。更令人惊奇的是,有的月饼模子竟然雕刻着古诗。不得不感慨,古代吃货们良苦的用心!

知多D

“莲香楼”的由来

1889年,广州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光绪年间,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莲香楼”,莲蓉馅的饼点就这样火遍了大江南北。

冷知识

中秋节,也有人叫它“果子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各种不同说法。

例如,有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也有的说法认为,中秋节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时至秋天,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人们便想着在某一天庆贺丰收,慢慢地中秋便成了节日。

八月节、团圆节……这些也是中秋节的昵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中秋节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名字。比如说,从日期来看,因为这个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

一轮圆月,更是中秋节的标志。中秋节的很多习俗活动也围绕着“月”来进行,所以俗称“月节”“月夕”“月亮节”“团圆节”等。明代刘侗等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从时间来说,中秋节正处在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也有人叫它“果子节”。

“超级大月饼”古已有之

说到中秋节,就不能不提到月饼。现在的月饼有各种创意和花样,从个头上来讲,经常能发现巨型月饼。在古代,也有尺寸颇大的“超级月饼”。

“月饼”一词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可见,但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而已。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而且,这个时候的月饼个头也不小,“饼有径二尺者”,相当可观。

女子拜月祈求拥有美丽容颜

对月亮的朝拜仪式自周朝开始岁时化。民俗专家萧放表示,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

“唐代尚未见拜月习俗。宋代之时,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萧放说。

燃灯以助月色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过有关“中秋”节俗,其中有将“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它们浮满水面,灿烂如繁星。

而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节俗。此外,有文章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

这么看来,赏灯可能并不只是元宵节的专利。

狂欢去!这是宋代的“不眠之夜”

拜月之外,人们也乐得在中秋节赏月。尤其文人雅士,此时赏月作诗,别有意趣。

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世俗狂欢的节日。往往八月十五还没到,街上许多店铺开始售卖新酿的美酒,人们争相登楼赏月,酌酒高歌。中秋夜,例行的宵禁也被取消,夜市通宵营业,赏月游人络绎不绝。

大文豪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序言就说得很明白,“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所以,也有人戏称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

它也是“结账日”

在古代,中秋还是某些行业店铺算账盘点、给员工结算工资的日子。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提到:“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就是说,有欠别人钱财的,这个时候也应该还上欠款。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