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灯笼、烧番塔、拜“月娘”…… 重温小时光

旅游 南方都市报 2021-09-21 08:50

原标题:扎灯笼、烧番塔、拜“月娘”…… 重温小时光

在佛山南海西部很多村庄,烧番塔是中秋的保留节目。 南都资料图

中秋夜,大街小巷一片灯海,广州塔华灯初上。 南都资料图

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老者高歌一曲。 南都资料图

在汕头,“拜月娘”是过中秋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来源:潮声在线

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你准备做什么呢?除了我们熟知的赏月、吃月饼,广东的中秋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以及有哪些代表性习俗。

广 州

扎灯笼

传统的中秋之夜,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咱们微型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的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而小朋友也喜欢手提着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大街小巷成了灯海,灯笼光乃至盖过了天上得月光,靓丽极了……

深 圳

听木鱼歌

深圳宝安西片区几百年来曾延续着这样一个习俗:中秋听木鱼歌。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居民,都会围坐在庭院里品月饼,一个盲艺人拿着二胡或三弦琴坐在中央,自弹自唱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松岗、沙井、公明这几个片区的盲人几乎都以唱木鱼歌为生,因此当地人也把木鱼歌俗称为“盲佬歌”,那时很多人都不识字,很多居民是从木鱼歌的传唱中知道乾隆下江南等民间故事,而像春节、中秋这样的大节日,村里的男女老幼最期盼的就是听“盲佬”唱木鱼歌。因为听众多,老艺人还要忙着赶场。

珠 海

鸡山牛歌

“今晚歌堂系我开,揾齐兄弟一同来,三只大船装满载,还有歌师打路来。”举行中秋对歌会,是珠海鸡山村村民庆祝中秋的特有方式。

起源于明末、兴盛于清朝中期的“鸡山牛歌”,最初由牧童自创自编自唱,逐渐发展成为民歌小调。如今在对歌会中,老歌新唱,添加了不少新内容。据考证,每年中秋节的黄昏,鸡山村人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挂起灯笼,分东西两侧摆放好长凳和长几,面向南面摆上八仙桌,摆放月饼、菱角、芋仔、花生等物品。吃罢晚饭,正是明月初升之时,村中歌手及长者穿上长衫、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村中长者主持拜月光仪式后,按村民所在地,分成村东和村西两队赛歌。这种村民在中秋节之夜欢聚对歌,庆贺节日、祝愿未来的民俗,延续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汕 头

“拜月娘”

在潮汕地区,“拜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潮汕人多称“拜月”为“拜月娘”,因为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拜月的主体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

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拜月的贡品主要有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以及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

韶 关

炸花生饼

在韶关市马市镇高水村,这里的人们过中秋时要吃炸花生饼。用一个圆形铁具,上面浇一层薄薄的粉浆和几粒花生,放入高温的油锅里,粉浆离开铁具,就成了一块块圆形的花生饼。这是从古时流传下来,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寓意团团圆圆。

佛 山

烧番塔

除了佛山丹灶镇,在南海西部很多村庄,“烧番塔”都是中秋保留节目,例如西樵松塘村、罗村上柏村等尤为盛行。“以前小时候没什么娱乐节目,烧番塔是孩子们一年中望眼欲穿的玩耍游戏。”南海丹灶烧番塔(仙岗)传承人陈建强回忆说,以前村里面会砌很多番塔,中秋那天白天,小孩子们都喜欢聚在一起砌番塔,还会家家户户会串门讨柴火,一般人家都会很乐意去拿自己家的柴添上一把,祈求幸福美满。一般家庭的番塔都是半米高的,如果是一个村子砌的,也可以砌成3-10米高的番塔,在中秋夜里,村与村就会来一个“烧番塔”的比拼,看哪条村的火光最厉害,就意味着该村来年是最兴旺,最丰收;因为火光可有10-30米高,所以夜色中村与村都能作对比,在村里可以看到很多村的番塔烧的怎样。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首烧番塔的古老民谣(粤语):“侵(添加)柴侵糠头,养猪大过牛,牛大过北岗头(北边山岗),细蚊仔(小孩子)乖乖溜溜(听话),大人长生福寿,老大英雄当白头”。

河 源

“八仙拜寿”

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四维武泥村,每年中秋佳节这一天,村里的人便举办别开生面的“八仙拜寿”活动,一家老小出动,带上传统的祭拜食物,宴请八仙。

梅 州

月下对歌

月下对歌是被誉为“山歌之乡”的客都梅州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惠 州

舞火狗

舞火狗源于惠州龙门县蓝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每个少女要参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经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由此在特定的“团圆节”上,以少女为主体形成了社会性的群体活动,从而形成了蓝田瑶族独具特色的“舞火狗”民间舞蹈。

汕 尾

炒米班

在海陆丰,有一种独特的中秋送礼佳品——“炒米班”,为别处所罕见。“炒米班”首先得备料,先将大米爆炒制作成爆米花(俗称炒米),然后从中选取又白又大的炒米备用,接着还要准备三种原料:炒熟的芝麻、花生米,还有“麦芽糖”。正式制作时,先将“麦芽糖”倒入“大鼎”,煮沸了,依次倒入炒米、熟芝麻和熟花生米,经仔细搅拌均匀后,起鼎倒入专用的“米班”制匣内,按压成方块,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仍然按回制匣内,凉干即成香香脆脆的“炒米班”。

关于“炒米班”还有一首童谣:爸爸妈妈去做工,弟弟妹妹洗铺班(床板)。洗好未?洗好咯。洗好爱食炒米班。

A06-13版 统筹:朱林 综合南方+、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广州日报、佛山日报、西江日报、晶报、珠海晚报、中山文明网等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