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月饼实物,历经千余年保存完好,仍然勾人食欲

旅游 小历史 2021-09-21 10:20

原标题:唐代月饼实物,历经千余年保存完好,仍然勾人食欲

值此八月十五之日,祝各位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在这个时间节点,带大家逛一逛新疆博物馆。这个馆与国内众多博物馆都不同,它珍藏着诸多神奇的文物。比如说,那些已有千余年历史的面点食物。

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什么食物能保存千年以上?没什么特别的食物,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月饼,来自唐朝的月饼。

宝相花纹月饼。

这块月饼的学名叫宝相花纹月饼,有很高的颜值。它直径6.5厘米,以小麦面粉为原料,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

表面宝相花纹轮廓清晰,中心由两组联珠纹组成,并环绕有一周连瓣纹;外侧装饰好似松针纹。宝相花似花非花,是综合多种花卉想象出来的形式,寓意吉祥,在唐朝非常流行,各阶层人士都喜欢使用。

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惟一一件月饼式糕点实物,我很想知道,它里面包裹的是什么馅料?

除了举世无双的月饼,新疆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多种千年以上的面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新疆博物馆珍藏的水饺。

这三只水饺来自唐朝,长6厘米、宽2.3厘米,1960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39号墓。饺子的形状如月牙,皮儿是小麦面,很薄,内有馅,与我们目前吃的水饺并无二致。

据确切的文字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人们的餐桌上就出现了饺子,距今有1800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上,它的“曾用名”包括娇耳、饺饵、牢丸、粉角等等,名目繁多。

千百年来,饺子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在北方,每逢过年过节,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佳肴。

新疆博物馆珍藏的馄饨。

这两只馄饨长3厘米、宽2.5厘米,1969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17号墓。新疆博物馆珍藏的实物表明,最晚在唐代,馄饨与饺子在形状上已有了区别。

新疆博物馆珍藏的馕。

这块小馕直径3.9厘米,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你能看得出来它历经千余年时光吗?有没有拿起来咬一口的冲动?

还有下面这一块高颜值的八瓣花纹点心,仍然能诱惑人的食欲。

新疆博物馆珍藏的点心。

这块唐代花纹点心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37号墓。点心以小麦面粉为原料,制作精美,采用捏制或模压制成,说明当时人们的饮食追求不仅是吃饱,而且要吃出花样来;面点制作不仅是做熟,而且有了审美情趣的追求。

放眼全国,出土古代面点的考古发现少之又少,唯有新疆是个例外,很多面点在底下完好地保存千年之后又重见天日。

这得益于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沙漠、戈壁较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面食可以迅速脱水而不易腐烂变质。另外,这些食物埋藏于地下,与空气隔绝,也不易氧化。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