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6万吨!上海人钟爱的大闸蟹竟然是科研成果,本地6成蟹都是它!

旅游 文汇报 2021-09-24 08:49

原标题:一年吃掉6万吨!上海人钟爱的大闸蟹竟然是科研成果,本地6成蟹都是它!

“秋风起,蟹脚痒。”随着阳澄湖开湖,有美食爱好者表示按捺不住了,追问上海本地螃蟹啥时候上市?对此,不少老饕很淡定,吃蟹最好的时候当属“穿两件衣服的时候”,即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美味值得等待。

据悉,上海本地养殖的成蟹六成以上是“江海21”。这种蟹不仅规格大、口味佳,颜值也很高,素有“大长腿”的美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闸蟹也是科研成果。“江海21”就凝结着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家的智慧。

上海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近年来,上海积极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水产养殖体系,水产养殖已成为上海农业的特色产业。

时值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在上海举办。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专家们,他们自豪地说,上海是全国水产育种的主要地域之一。与超大城市相匹配,上海走出了一条精致的绿色、可持续水产养殖道路:水产养殖地既是渔业生产区,又是城市生态涵养区,同时还是城郊人民休闲区。“绿色田园、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一匹能卖500块

“江海21”何以备受市民青睐?

上海人到底有多爱吃蟹?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说,“上海年消费大闸蟹约6万吨,已是全国最重要的大闸蟹市场之一。”

正因庞大的消费市场,不少地方将本地蟹打入上海市场视为品质和发展的一大标志。但在诸多的大闸蟹中,不少市民的心头好仍属“江海21”。

提起“江海21”,王成辉满是自豪,这是他和团队历经20年培育的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只成年蟹,母蟹可达6两,公蟹可达8两,单匹可售500块,售价在市场可谓遥遥领先。

不低的售价,大家还抢着买,理由是啥?王成辉揭秘,这种中华绒螯蟹的培育相当精致。它们不仅生长在被誉为“水中森林”的优美环境中,还吃着玉米、胡萝卜等天然食物,成蟹“连咯吱窝都是干净的”。优美的养殖环境带来了优质的养殖质量。个头肥满、回味鲜甜、黄膏油光的特点,就是最好的招牌。目前,该品种已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近20个地区推广。

但高品质不意味着普通市民就难以享用。王成辉说,团队培育了不同规格、层次的中华绒螯蟹,一匹售价在40-500元不等。确保老百姓吃得起、吃得好、吃得愉悦。

绿色综合种养

水产养殖区也可以是3A景区!

怎么让市民吃得愉悦?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专家可没少花心思。传统观念里,水产养殖很难和干净划上等号。但在上海海洋大学研究团队的努力下,通过发展绿色综合种养,水产养殖基地也可以成为3A景区!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马旭洲攻关稻田养蟹技术多年。他告诉记者,科学养殖的“稻田蟹”一方面可以保证粮食生产,经过水稻吸收以后为水脱氮脱磷,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尤其适合上海这样水域面积较小、稻田面积较多的城市。最新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

王成辉团队则首提以园林式理念设计水产养殖区,发展景观式渔业。目前团队正在与崇明区三星镇新安村展开合作。作为远近驰名的网红村,这里不但引入“江海21号”大闸蟹的生态养殖,还以海棠湖为核心,加强水体改造,营造水下草原、构建水体森林、打造水面群落,形成水清、草绿、稻黄、蟹肥、景美的集“游养娱”为一体田园型生态湿地公园。

王成辉的愿望是,要构建“高端精致消费、中端体验消费、低端幸福消费”生态。不仅要保障人人都吃得起水产品,也要面向都市中产人群,发展部分水产养殖的接触式渔业,促进中产阶段的体验式消费和个性化服务;同时走出一条精致的渔业之路,让水产品能满足高端人群的消费需求。

创制“水产芯片”

让更多海鲜贵族走进寻常百姓家

花了20年培育新品种的螃蟹,原因几何?王成辉说,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仅是大米,水产品亦如此。

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以2020年为例,中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224万吨,连续32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国民的动物蛋白质消费约四分之一来源于养殖水产品。专家介绍,根据人口发展需求,2050年的水产养殖产量需增加130%才能满足需要。如果不做水产育种,我们很可能会面临和芯片相似的卡脖子困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介绍,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累计发布240个水产新品种,我国水产品种的不断创新,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种源保障。其中,上海海洋大学研究团队中,仅王成辉团队贡献了6个新品种。

为了防止出现水产卡脖子问题,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战略创新团队创制“水产芯片”。

他们以上海海洋大学具有良好育种基础和研究背景的鱼贝等养殖品种为对象,通过基因组学等多组学的精细解析,阐明控制生长、抗逆、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和分子机制,创建安全高效的良种培育新技术,培育优良养殖品种。他们不仅研发了三角帆蚌“申紫1号”、缢蛏“申浙1号”和 团头鲂“浦江2号”, 还创立草鱼优良种质遗传评价技术,推广的草鱼、团头鲂、三角帆蚌、缢蛏等品系超过5个,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谈及未来,多位专家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和研究团队打造更多具有上海特色、都市特点、绿色特质的水产品品牌。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文汇报图片库、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