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河蟹品牌升级新机遇:从源头把控品质,重新定义好蟹

旅游 紫金新观察 2021-09-22 22:27

原标题:优质河蟹品牌升级新机遇:从源头把控品质,重新定义好蟹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秋风起,蟹膏肥,正是悦宴好时节!

那道秋日里难得的美食,始终是人们心头难以割舍的喜爱和记忆。时至中秋时节,可以预见的是,我们的朋友圈不久就会被各类河蟹美食图片、短视频、直播所充斥,让我们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北起辽河,南至珠江,分布广泛。虽品种一样,但各地气候,水土的差异,风味上自然是有所不同。数据显示,河蟹在中国的养殖面积达到约1200万亩,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市。

说起河蟹,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吃蟹的传统。然而言必称阳澄湖,是所有吃货们的执念,也是认知的最大盲区。

其实除了阳澄湖外,长三角地区还有太湖、固城湖、洪泽湖、长荡湖、高邮湖、大纵湖、南漪湖等优质河蟹产区,养殖面积达到了至少500万亩,而阳澄湖水域面积仅为18万亩,这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但人们难以释怀的是,垂涎欲滴的河蟹,是一个眼花缭乱,乱象频仍的江湖。在货源、品质、定价、配送、售后等各个环节,都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各方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痛点。

河蟹乱象频仍,亟待统一标准

消费者对优质好蟹的认知囿于传统,很多地方的优质河蟹还不为人所熟知。

即便破除阳澄湖认知的窠臼,长期以来,除洪泽湖、固城湖等个别产区外,绝大部分产区河蟹都很难卖出好价钱。这些产区河蟹只能在线下渠道低价销售,或者在不良商家手中沦为洗澡蟹、听涛蟹和过水蟹。

随着蟹市的线上线下产业高速发展,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河蟹还出现了以次充好、蟹绳注水、虚假宣传等各种乱象,甚至逼得消费者与商家斗智斗勇,买到蟹后还要卸绳称重,各类吐槽、争议充斥网络。

从蟹农的角度来看,也是有苦难言。养螃蟹不能光看一亩水田养多少斤,更重要是养多大。简单来说,就是螃蟹越重,个头越大,效益越高。

比如螃蟹精养,密度大,管理严格、饲喂精细,营养充足,生长健壮无疾病,产量高,亩产达到300斤以上的大个蟹,批发价可以卖到两万元,而小规格的蟹,则只能卖到一半不到。

“很想精养,但不敢养”,这是不少蟹农的担忧。大蟹虽然附加值高,但养殖成本也高,风险更大。由于河蟹电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精养蟹卖不出应有的身价怎么办?”“市场乱象多,劣币驱逐良币了怎么办?”

客观来看,无论是消费者、商家还是蟹农,均认可精品大蟹的附加值高,但都苦于河蟹电商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担心精养蟹卖不出应有的身价。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种质与育种室主任葛家春等专家认为,当下中国的蟹行业主要存在三个显著痛点:一是河蟹商品销售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网上销售有标大发小现象,损害消费者利益,易引发纠纷;二是河蟹商品内在品质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销售上不能按级定价,易发生低价恶性竞争,部分销售商标低价发售低劣商品,不利于网上消费的良性发展;三是部分优质产品由于没有相应等级标准,无法在网上做到优质优价,网络销售量小,不能充分发挥网络销售优势。

此前约定俗成的所谓标准是规格,规格是评判河蟹品质的直观表象之一。通常,三两母蟹、四两公蟹属于一级蟹;而四两母蟹、六两公蟹则是特级蟹。但这放到全行业来看,这样的粗略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

从河蟹行业的实践来看,应该有更通用的底层标准,去做相应的整体框架规范,这样有助于消费者寻好蟹、识好蟹、品好蟹,也有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不仅能方便消费的最后一公里,也能惠及到生产的最初一公里。

消费旺季来临,河蟹分级标准面世

随着人们对河蟹了解的逐步加深,现在一些消费者不再执着于阳澄湖一地,而更看重螃蟹本身是否优质,是否个大量足。

拼多多去年9月-11月的河蟹销售数据显示,除阳澄湖产区外,消费者也习惯购买洪泽湖、固城湖、太湖等产区的“不贵好蟹”。相比于产地,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蟹的实打实品质。

这给了阳澄湖之外的河蟹扩展市场的机会,而各地的河蟹产区都在加速拓展线上市场,就是要把握住这样难得的机会。

而全行业翘首以盼的标准,也逐渐有了眉目。

此前,为落实关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推动三省一市现代农业一体化,促进长三角区域间农业产销紧密协作,拼多多与各产区政府发起“长三角大闸蟹云拼节”活动,以河蟹为切入点,探索构建新型产销体系、新型行业标准等,促进江浙沪皖三省特色农产品加速上行。

2020年8月23日,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精神,由拼多多公司发起,委托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制定《长三角云拼大闸蟹产业标准—河蟹商品分等分级销售标准》,打通产销对接体系,优化生产结构,提高流通效率,并根据实际情况申报江苏省地方标准、行标、国标。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一年的准备,在新的河蟹消费季来临之际,长三角河蟹正式迎来了这项分等分级标准面世。

2021年9月13日,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拼多多正式发布“长三角河蟹分等分级标准”。在市场现有的通用规则基础上,河蟹的重量、外观洁净度、螯、步足是否完整、肝胰腺和性腺颜色、饱满度、肌肉饱满度、滋气味等,相关认定标准均得到确认,长三角河蟹据此可以划分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4个简单清晰的品质等级。

此外,河蟹的检测方法、质量评定方法、包装运输和贮藏等方面,也都一并确定了新型的商品标准。拼多多希望为行业确立明确的规则,保障消费者享受到价格与品质相符的好蟹。

目前,拼多多百亿补贴已经率先推出了河蟹“去绳足斤足两”的行业标签,严格审核商家,希望杜绝因为重量导致的消费纠纷。

让优质的河蟹火起来、让蟹农的钱袋子鼓起来!从今年的金秋消费季开始,拼多多将持续与洪泽湖、固城湖、白荡湖等各大湖区合作,加大资源投入,探索并推行统一的河蟹电商销售标准,加速推动优质河蟹的消费普惠,助力各大河蟹产区的区域品牌升级。

从源头把控品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在长三角河蟹标准推出以后,拼多多未来也将在平台上严格执行长三角云拼大闸蟹的相关产业标准,从江苏各产区起步并推广到更多地区。结合实践情况,拼多多为线上河蟹消费设定更加明确清晰的规则,进而通过“标准化”从源头把控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通过这一揽子规划,拼多多一方面希望能让平台8亿多用户以实惠的价格买到产地直发、足斤足量的优质好蟹;另一方面也希望让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主要贡献群体,也就是广大的蟹农,能够成为全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主体,真正实现既丰产又丰收。

而河蟹仅仅是个开始,除了河蟹,很多农产品都面临类似的标准问题。

大国小农的国情下,依靠传统销售渠道的小农户,往往是被动地将农产品交给上门收货的代办,或自己送到附近的收购点。蔬菜、水果往往是大小、优劣混装,没进行必要的分级分等。这导致两个问题,首先是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目前,我国的粮食、水果产后损失率都远高于日本等国家;其次是农民收入受限,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由长三角河蟹的分级标准制定,探索更多中国农产品源头的新标准,继而助力高品质、名品牌农产品的形成,让消费者享受到明确可靠的农产品品质保障,同时也能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曾表示,比如拼多多平台上的丹东草莓,按照单果分成不同等级,40克的会比20克的每斤贵3元到4元。另外,一些知名柑橘品牌存在外表不佳的“花斑果”,过去找不到销售渠道,但被单独区分出来后,凭借口感不变但优惠的价格,同样受到部分消费者欢迎。

这种情况随着行业分级、明确标准等措施的确立,开始出现改观。从一些调研数据来看,初加工可以大幅降低产后损失率,对小农户的直接增收效应非常明显。对很多小农户来说,过了这一关,才是后端的精深加工和更前端的标准化种植。这种产地初加工的需求和实践,在拼多多等新型电商推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

实践证明,电商平台和“新农商”们,在实践中不仅“生长”出了各种具体标准,引导供应链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品相等进行分级,也在生产环节主动探索相关标准,带动产业标准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些源于市场和行业的具体实践,为大范围推动我国农产品的产地源头分级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直连,将能更大幅度降低产后损失率,提升农民收入。

总结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指出:鼓励农产品分级包装和依法标识标注,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分级。

线下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标准。但是,通过电商渠道的大规模农产品上行是近年来的新现象。

电商新业态下,消费者的需求更为多元细分,消费者对大小、口感、品质的要求,也能更准确和快速地传导到生产端,从而更好地实现“市场导向”。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在农产品供应链和源头生产分级的标准方面,已经在行动!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