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国强鲜少在媒体前露面。但此次行业里有关长沙首届文化主题名宴的评选,评审团里正好还需要找一个懂烹饪、懂服务、懂餐饮行业管理、有饮食文化积累的人,最关键是还得敢批评、面对老熟人也能直言不讳。于是这位长沙餐饮圈子的老熟人常国强,受邀成为了两位专业评委之一。
跟着走了十多个餐饮名店,面对昔日旧友,常国强既能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菜品搭配设计合理、寓意也都很好,把升学这个主题巧妙的融入其中,很突出,环境氛围也打造不错”,遇上问题时也能同样坦然地指出“单个来看,菜确有名气,但你这个上菜顺序就不对,把它放到第一个上,按照我们的风俗习惯来看是不合理的”“大菜里有两道是腊制品,搭配上不太合理”。他说话的时候面带微笑,气定神闲,不急不慢,音调里透着浓郁的长沙味。
“大局观”初显
常国强是长沙县人,老家在农村。高中毕业后进入生产大队。1975年遇上公社招工,湖南省要在全省招收50个人作为出国厨师来培养,因为他当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又表现优异,因此便被推荐进入长沙饮食公司的实验餐厅(玉楼东的前身)开始学厨,师从当时颇有名气的老师傅张志宏。
当时实验餐厅(玉楼东的前身)聚集了长沙有名气的退休和在职的师傅。学习氛围浓郁,除开工作时间之外,下午请经验的老师傅们给年轻的厨师培训学习——注重人才培养,这也是后来玉楼东被称为湘菜的“黄埔军校”的原因。三年的学习时间,让常国强学习了大量的烹饪知识,积累了厚实的厨房工作基础。他爱与师傅们交流,也善于思考,因此有了更宽阔的眼界,愈发关注起湘菜行业的发展。他的这种管理意识,再加上原有的工作经验,因此被同时委以人事、团支部书记等职位,在不断的磨练与多年的学习之下,他的管理才能得到提升。后来的几年时间,常国强被调往长沙饮食公司机关、火宫殿工作,还被派去商业学校学习更专业的管理、财会等。毕业后,他回到玉楼东酒家(前身为实验餐厅)任经理。
1986年底,因“又一村饭店”(当时系二商业局直属企业)业绩下滑,经营状况表现不佳,省市领导怕保不住省里商务系统的这面“红旗”,急需挑选一名有才能的人才担下重任来“力挽狂澜”。因为曾经的管理经营工作表现不错,人又有干劲,于是常国强破格连升两级,被派往担任又一村饭店总经理。
当时的又一村以综合性经营为主,内容十分丰富,有旅馆,有副食,有快餐、有小吃……管理工作十分繁琐。而常国强被调任时,不带一兵一卒,只身一人“走马上任”,这份魄力就着实让人佩服。而他的管理能力也得以发挥,先从思想建设做起,自己开班传授管理理论,改掉员工保守陈旧的经营理念,也大胆起用年轻员工;调整经营结构,清晰各部门的产品范围;他不怕得罪人,处理起事情来也公正、不偏私,即使是厨房的老师傅们犯了错,他也丝毫不留情面照罚不误,所有员工都“无差别”对待,周六还会组织干部到一线顶岗。凭着这份正直和实干精神,常国强只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就让整个门店的经营业绩有了大的飞升,而员工们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转换的身份,不变的初心
他不仅管理工作出色,掌起勺来功夫也丝毫不含糊。1992年,联合国前往张家界考察审核申遗,担任后勤接待工作的就是常国强。面对饮食习惯差异极大的外国贵宾,从开菜单到烹饪,他也能拿捏得当。对于开菜单,常国强有着自己的一套准则。他根据湘菜传统的方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还考虑到特殊的民风民俗例如“大菜要成双”“第六道不能上鱼”等,上菜的先后顺序还要讲究个口味上的循序渐进,而具体的菜品搭配还要结合顾客需求以及人数、年龄、健康营养等诸多考量。
1997年,常国强为了做好湘菜又做了一次大的改变——这一次,他走出了国门。善于总结和思考的习惯,让常国强在做起任何事来都具备“大局观”,看得更加全面。而这些重要的品质以及经验、理念,也让他在赞比亚大使馆、德国大使馆工作期间漂亮地完成了不少重要国家领导人的接待任务,获得诸多好评。
时间一晃二十年,2007年他回到国内,受邀进入省餐饮行业协会,一转眼做起了为行业服务的工作。他组织烹饪行业的比赛、积极配合湘菜美食文化节的举办,也制定湘菜人才的培训计划,推动湘菜标准化的形成……如今参与文化主题宴的评选当中,常国强同样尽心尽力,不厌其烦地用自己的专业和标准给予更多餐饮人以诚恳建议。本来酸辣清澈的东安鸡,偏偏有人添加了一些酸酱料做得黏黏糊糊的,而原本完整的花菇无黄蛋,改刀成其他形状那就等于失去了原本的底蕴……当看到不少年轻的厨师在这些创新上有些盲目时,常国强会耐心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苦口婆心地说着“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啊!”
他说,这是为湘菜做好文化服务工作,而当下这个时代更需要做好“文化餐饮”。言语之间,满是对行业的牵挂,对湘菜未来发展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