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人胜节”:“三做、三吃、三忌”啥意思?老传统别丢了

旅游 一加一等于三 2021-09-20 01:05

原标题:大年初七“人胜节”:“三做、三吃、三忌”啥意思?老传统别丢了

正月里的年味儿有说道儿,每一天来有不同特色的民俗文化,的确有点让人目不暇接的感觉。

至于说其中有几分科学的道理,人们大都不会太在意的,喜欢的就是这个氛围。

大年初七同样不例外。相传女娲娘娘自正月初一就忙个不停,用她那一双神奇的造化之手,前六天分别造了鸡、狗、羊、猪、牛、马,到了第七日才创造出了我们人类。因此,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

不过,我也有点疑惑,造化万物的女娲娘娘,为啥先创造六畜,而后才是人类呢?我想大概是照顾我们吧,大过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难免会为生计犯愁忙碌,辛苦自不必说。

可是,新年新气象,人勤春来早,六畜都进入角色了,人类也应该跟着开启工作模式,难怪打工人的春节假日到了初七即结束了。今天,我们公司还召开了开年的第一次会议。

由于初七是人类的节日,人乃万物之灵,人们对自己的“人日”自然格外重视,甚至于在春节系列节日中居于首位,比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的历史还要悠久。

古人在初七“人日”这天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文化。据史料记载,“人日”最早起源于汉朝,魏晋朝代之后开始重视。

尤其是到了唐代时期更为盛行。《唐诗记事》卷九中记载:“景龙三年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也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诗句。

当时,人们还将“人日”天气阴晴作为占卜来年吉凶的依据。《占年书》中记载:“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即:日晴为吉,日阴为灾

唐代以后,世人对“人日节”的重视程度逐渐地弱化淡忘,不过,在我国的有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

“三做”即为“戴人胜、登高、捞鱼生”

“戴人胜”

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荆楚岁时记》有记载:

“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具体来说,是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蕴含着祛病、辟邪、消灾,在新春讨个好彩头的意思。

“登高祈福”

自古以来,不管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喜欢在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之际,走出家门,携三两好友春游踏青,初七这天,不失为登高祈福的好日子。

“捞鱼生”

在南方有些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捞鱼生”的习俗。鱼生就是把鱼肉和调料置于大盆中,全家老少围着一起用手中筷子,不停地捞动,嘴里还念念有词,捞啊,发啊!期望财运滚滚,生活富足。

“三吃”即为“吃七宝羹、吃面条、吃煎饼”

“七宝羹”

其实就是用七种不同的蔬菜煲汤,初七人日喝上一碗,可以祛除邪气,强身健体,毕竟过年期间大鱼大肉吃的多了,应该补充些蔬菜,有利于自身的营养均衡。

“吃面条”

老辈人认为,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吃上一碗面条,有祝福健健康康,无病无灾的寓意。另外,长长的面条,还象征着延年益寿。

“吃煎饼”

初七这天,民间还有吃煎饼的习俗,做法也很简单,擀成薄薄的面皮,裏上适合自己口味的馅料,放置于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色即可,香喷喷的,馋人的很,大人小孩都喜欢吃的。

“三忌”即为“忌吵架”、“忌求医问药”和“忌搬迁”。

大年初七又称“七煞日”,自然也有一些禁忌了。

吵架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矛盾,不仅初七不能吵架,平时也不能吵架,再大的事情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啥时候不舒服可不能挑日子,因此,初七忌医讳药的说法,纯粹是迷信思想在作祟,多注意身体,加强锻炼比啥都重要。

大过年的搬家的确有点不妥,翻箱倒柜挺折腾人的,节日的快乐心情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正月里还是最好别搬迁了,再怎么紧要也不差这几天不是?

总而言之,正月初七,大家开开心心的,这些老传统了解一下也挺有意思,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折射出来的是美好的祝福和期待。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