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
卖了麦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争口气
”,
把麦子卖了,意味着没有面粉了,
买来蒸笼没有面粉蒸馒头,那蒸什么?只能蒸汽(争气)呗。
可见咱们国人,不仅在吃食上十分讲究,甚至还能
吃出意境
来,
不少人由衷感慨道:
当真有文化真好!
西方人很难理解我们这种饮食“情结”,
若你对一洋人说
“山河远阔,不如一碗人间烟火”
,
他可能会反问你:
“烟火”
里含有多少
卡路里?
一个“吃”字,
在中西方人心中的地位,
非常悬殊,
这在很久很久以前,便已泾渭分明了——
在我们老祖先
郑重其事写道
:“夫礼之初,始于饮食”,
并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扑腾的,
统统装进了形形色色食器
,
吃出十八般“武艺”时
,
西方人的祖先还只是将“吃”这件事,停留在
“吃饱”
的概念上,
就拿
小麦
来说,同样的食材,我们做成了
馒头,
西方却做成了
面包,
这一蒸一烤,就足以说明问题。
小麦,
本是
西亚、南欧、北非
一带居民经常种植的作物之一,
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大约在商周时期,
小麦是这样来到中国的
:
西亚、南欧、北非——西域(如:楼兰古国)——黄河流域(中原)。
在小麦传入中国之前,
远古先民早就掌握了娴熟的蒸食技术,
而且有趣的是,很多技术都是
围绕着“吃”发展的:
如在
夏代之前
,原本古人是把一陶罐夹在三块石头上,罐底烧火来煮食物,
为了罐子更平衡,先民们又改进了陶罐的技术,在罐底加了三条腿,
这样改进后,
问题又来了:
用这种方法做饭,这火力大小和火苗方向不能控制,
于是到了夏代后,出现了
圆底或平底锅
,人们开始
搭“灶台”生火做饭
,
这样火力集中,且不受风力影响......
搞定了“火力”,先民们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吃”的道路,
闷的、煮的、蒸的、烤的,烹饪方法五花八门,
若你去参观博物馆就不难发现,考古挖掘出的许多器具都是跟“吃”相关的,
如鼎、鬲、簋、甗、簠、盨、
釜、甑之类,眼花缭乱......
当小麦传入中国后,先民们发现这种食材磨出的面粉,
很容易发挥甑蒸的长处,
馒头便成了北方人的主食之一。
那么西方呢?
同一时期的西方,
别说用来烹调的锅极为简单,
考古发掘也
只见到过烤面包的锅和炕饼的炉。
他们吃什么?
看看苏美尔寓言,不难发现,常出现的食物便是:
面包
。
西方蒸技晚出,烤技发达,
所以,
后来他们哪怕是发明了蒸汽机,
也没想过蒸出个馒头来。
因此,并不是说他们不会“蒸”,所以就选择了用“烤”的方法来制作面食,
而是
他们从头至尾,对待“吃”这个问题,想法就很单一。
都说西方文明,其实
起源于希腊,希腊又源于埃及。
希腊自己受地理环境限制,没法发展农业,
人口一多,粮食不够吃,只能匆匆向海外扩张殖民,
殖民城邦主要散布在与其邻近的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北非等地
,
他们供给希腊的,也只能是大小麦,所以希腊人主食也是以大小麦为主。
零星的资料显示,
希腊人对“吃”这件事是不在意
的,他们觉得能吃饱就得了,
味道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古希腊人的主食,少不了面包
,据说面包是埃及一奴隶在烤饼时睡着了,
意外发明了面包。
庞贝古城:拱形的是烤炉,右侧几个是磨
古希腊人远征伯罗奔尼撒时,
带队的将军就提出要带上一批面包师,
以保障士兵们能及时进餐,
可见,他们对待“吃”的诉求远远不及我们中国人的诉求,
他们只是要求“吃饱”就够了,
而我们不仅要“饱”,还要有
味道
,很享受食物带来的美味。
西方的低诉求,导致他们在食器方面的发明很单薄,
他们没想过,将面食“蒸”一下,换个口味。
在他们还在啃面包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将面食蒸煮出各种食物,
说起来,
中国的烹调法之精良,是其他各国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