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神仙打架,口味脑洞大开,月饼界“卷”无止境

旅游 央广网 2021-09-17 09:25

原标题:博物馆文创神仙打架,口味脑洞大开,月饼界“卷”无止境

花好月圆,马上又到中秋节了,月圆之夜,边赏美景边品月饼是一大乐事,寓意家人团圆。为了吸引广大消费者,各大超市纷纷将月饼摆到C位,而且各种口味可谓“神仙打架”,不仅让人感叹月饼界都卷成这了!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据民俗专家表示,“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当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在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据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流传着一种“太师饼”,是为纪念太师闻仲而制作的,而这种饼也就是月饼的始祖。而汉代的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就将一些月饼馅料芝麻、胡桃引进,这样也就有了“胡饼”。

唐代时,“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月饼又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到了宋代,制作月饼也开始讲究了,在月饼上面会刻一些图案等,而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更是有所提高,品种也在不断地增加。

到后来,月饼也就成为中秋佳节的一种传统美食。

回归吃的本质 点心化、零食化、健康化

在文化北路的一家超市月饼专柜,工作人员胥新月在接受采访时说:“送人的话大家还是会选择礼盒款的,而且现在顾客也倾向于品牌,因为品质有保证。自家食用的话很多人会选择散装的,很多点心品牌做的月饼味道好,颜值高。”

记者走访发现,月饼礼盒多为喜庆的红色包装盒,同时还突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中秋盈月、传统文化纹饰等,符合人们对中秋佳节的传统审美和祝福期盼,满是浓浓的中秋节气氛。

而今年月饼逐渐回归了吃的本质,少了“华丽”的外包装,呈现出零食化、点心化、健康化等趋势。

一向心灵手巧的女孩李萌则选择自己做月饼送给亲朋好友:“明天早上上班,好同事的桌子上放一个我精心制作、包装好的月饼,她肯定很高兴,这里面有我的心意在。”

其实,现在除了超市购买,年轻人更喜欢自己DIY或者烘焙糕点企业的产品,或者私人烘焙店定制。

胡辣汤、红烧肉、大闸蟹、芥末三文鱼 月饼界脑洞大开

郭德纲说“尝过毛血旺馅儿的饺子”,河南人要“呵呵”了,因为造出了胡辣汤馅儿月饼!木耳、菌菇、虫草花,胡椒、辣椒……想想这味儿都爨得很。近日,河南郑州一胡辣汤企业推出胡辣汤口味月饼引发热议:喜欢胡辣汤,也喜欢月饼,但放一起不敢下口……直接叫烤包子不妥了?胡辣汤+月饼,这种奇妙的碰撞与组合,你能接受吗?

说到月饼,五仁、豆沙、枣泥、莲蓉、蛋黄算是基础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随机排列组合,在“包罗万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一类月饼在鲜肉的基础上演化而生,鲜肉月饼是始祖,然后就是红烧肉月饼、香辣牛肉月饼等,味道也让不少人“上头”。

今年中秋节前夕,河南一家生鲜连锁超市的季节限定月饼再出新口味,在该超市郑州门店,月饼有芥末三文鱼味、大闸蟹鲜肉味、小龙虾鲜肉味、鲜肉味……这些颠覆传统的月饼创新之作,吸引不少消费者尝鲜。

吃这类月饼时,总让人觉得是在吃馅儿而不是吃月饼,有种“干饭”的嫌疑。

月饼内卷已经卷到博物院了 月饼文创天花板在哪?

随着“考古热”“文物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而文创几乎成了各大博物馆实力比拼的利器,而将文化和传统节日融合,可谓锦上添花。

今年各家博物馆出品的文创月饼,因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几乎达到了月饼文创的天花板。

比如故宫博物院与老字号糕点品牌合作,以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元素设计新款月饼“千里共明月”,听着就好吃。

三星堆博物馆晒出“青铜面具”月饼,网友调侃提问“这月饼有青铜味儿吗”,还有“祈愿神树”月饼礼盒,你敢吃吗?

苏州博物馆联手苏州老字号松鹤楼,以苏州博物馆内珍藏的文徵明《三绝图卷》为灵感,打造了“中秋对月”礼盒。

“消失的月饼”则出自广州博物馆馆藏的百年前《制中秋饼材料斤两食谱》,有凤凰月、腊肠月、烧鸡月、西施醉月和中豆蓉月五种口味,包装盒以广州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清代黑漆金开窗庭院人物图缝纫盒为原型制作。(记者 莫韶华)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