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薄雾渺渺,萧瑟的寒风慢慢唤醒正在酣睡中的小城,东方泛起缕缕亮光,向着墨蓝色的天空缓缓延伸……
我贪婪地吮吸着新鲜的空气,走在小城的大街上。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忙碌的人们起早外出,吃早餐是第一件大事。这不,街道两旁,各家快餐店早已先一步开始忙碌了,准备迎接接续而来吃早饭的人们。
信步来到政府对面的“风味小吃”,晨曦中,师傅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油条、包子、烙饼、煎饼、酱香饼、夹肉饼、米汤、拌汤、混沌…… 琳琅满目的各色早餐已基本准备就绪。老板杨文连——一个40多岁沉稳干练、秀外慧中的女子,像往常一样匆匆走进店里,开始她每天必做的一项工作——点老豆腐(豆花)。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句大家早已用熟的俗语,相信好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就要亲眼见识一下到底怎么个“降”法。
只见文连娴熟地取出少许白色颗粒,放入碗中用水化开,然后将其冲入熬好的一大桶豆浆中,搅拌几下盖上,就不管它了。不一会儿,客人陆续来了,有要老豆腐的,掀开盖子,哇!一大桶豆浆都变成嫩滑滑的豆花了,哦,原来如此呀!嘿嘿,用浅勺将其撇入碗中一大块,舀入酱汁,加上佐料,看着就很爽口诱人。
豆花只是这家店最普通的一道传统小吃。文连告诉我,别看这点豆花这么简单,其实里面却大有学问,在20多年前,她家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大桶一大桶点坏的豆浆不知倒掉多少。
点豆腐的原料有卤水、石膏、葡萄糖内脂三种,卤水点豆腐是传统做法,豆腐味更浓一些,石膏点的豆腐中钙含量高;葡萄糖内脂点豆腐对保存大豆中原有营养效果最好。她家用的就是这最后一种——葡萄糖内脂。
豆浆的浓度和温度直接影响豆花的成败。文连说,一定要精选上好的豆子,将豆子清洗干净后,用凉水浸泡一晚上,直至豆子泡胀,形状圆滚,体积比原先增大一半,用手捏有点软时方可。磨浆的时候,水和豆子的比例是1比1,将豆子搅打成豆蓉,过滤出豆浆,盛入不锈钢桶内。豆浆的浓度最难掌握,稀了,豆花点不起来;稠了,点出的豆花发硬,不滑嫩。其次,豆浆熬熟后一定要打清浮沫,否则也会影响后期的豆花制作。豆浆瞬间变豆花的秘密全在温度的控制上,85度是豆浆变豆花的温度界点。也就是说豆浆熬到85摄氏度时就可以点豆花了,但温度不同口感也不一样,只有100摄氏度时点出来的豆花才是最滑嫩的。
顾客越来越多,文连一边给我介绍,一边麻利地忙碌着,将豆花一碗一碗地舀好放上佐料,递给来回穿梭的服务员。
我不仅沉思,一碗小小的老豆腐,文连却能品验出这么多的道道来,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呐,难怪她家的生意这么好。
在这个城乡加起来也就十多万人口的小县城,每天人流量就那么多,一家饭店能撑上10年就很了不起了,她家居然一做做了25年,原来功夫在这儿摆着呢。
杨文连是石楼县灵泉镇柳树沟村人,从小家境贫寒,兄弟姐妹7人,她是老大。小时候吃不饱饭饿肚子是常有的事,由于她从小就聪明伶俐,妈妈实在不忍心让她早早辍学,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还是咬牙坚持让她读完职高,这无疑也为她日后的创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高中毕业的她一心想着找个小学代教的工作贴补家用,无奈没有门路,即使是这样小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后来经人介绍在县城西河湾加工厂找到一份打工的营生,在此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丈夫的西河湾后生靳明生。22岁那年,她结婚了,老公虽然家在城里,却也是农民家庭,弟兄四个,日子过得也是紧紧巴巴。头年冬天结婚,过了年,父母就让他们分出来单过了,一孔窑洞,基本的生活用品,外加一袋白面、一袋米、一壶油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了。
说起那段经历,这个看起来十分坚毅的女子,忍不住泪光闪现。他们在外面打过工,在太原卖过菜,最无助的时候老公甚至去下过煤窑,1995年,他们的儿子满周岁,居然还没吃过鸡蛋。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是那一年,他们开始创业,孩子托付给文连的奶奶照看,文连的妈妈给的5斤荞麦碎,婆婆那里借来的300元钱,就是他们全部的本钱,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简易门面房,门口写上老公编的顺口溜:油条蛋汤老豆腐,馒头包子碗托子。就这样他们的小吃店开业了,一开始,油条老豆腐那些他们平常根本就没做过,完全没有经验,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小县城里人们的生活大多还停留在温饱线上,虽然他们做的不好,但分量很足,再加上那个时候可供选择的吃处少得可怜,顾客也就勉强接受了,也让他们有了摸索学习的机会。
文连两口子肯吃苦,爱专研,每天起早贪黑一心扑在他们的小吃店上,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县城半边楼改造期间,好多简易的街面房要拆了重建,他们的饭店也不例外。一时租不到房子,他们就在路边摆摊卖饭,一直坚持到街上的房子重新建起来。这一次他们一下租了两间房,生意也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同时也更加辛苦了,每天4点就起来开始磨豆子做老豆腐,每晚打烊都在12点以后,晚上关了门,老公就在地上打地铺,文连把几个凳子拼起来铺上褥子就是床了,半夜睡迷糊了一翻身掉地上是常有的事,一干就是4年,在此期间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但文连没有因为怀孕休息过一天,临产的前一天,依然在店里忙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餐饮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2002年,文连两口子决定扩大经营范围,他们把小吃店转让出去,新租了一个饭店,这一次不再是小吃店,而是带有各种炒菜的小饭店,文连自己就是厨师,这一干又是好几年,虽然期间饭店生意时好时坏,但他们始终坚持,即使在生意最不行的时候,赔上钱他们也咬牙坚持,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努力向上的人,2005年,现在的风味小吃那一地段地皮拍卖,文连两口子竞争到一间,修建了6层楼,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门店,占地60多平米,一楼是厨房,二楼、三楼是饭厅,饭菜靠电梯输送,现在店里一共15个员工,平均每天人流量500多,年收入稳定30万元以上,整整25年的摸爬滚打,文连两口子凭着持之以恒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摆摊卖小吃一路走到今天,有了自己红红火火的事业。
现在,只要一提起风味小吃,小城里没有不知道的。她家的饭菜虽然很大众化,但很有特色,每一道菜都做出了自己的味道,这和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专研是分不开的。这么多年来文连两口子从来没有停止过摸索、学习,为了不断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文连多次外出考察,在青岛、太原、柳林等地遍访各类名小吃,为了学到人家的技术,她经常在人家店里给人家打工,洗碗、刷盘子、打杂啥都干过。只要适合地方口味的,她总要想方设法引进来,为了打造最佳的口感,她从选材到制作,亲力亲为,常常和爱人反复钻研、调试,有的甚至要经过上百次的品尝才最终定下来。让顾客吃得舒心、放心是她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的原则,餐饮界各种投机取巧甚至暴利的做法技巧她都懂都清楚,上门游说推销的“好心人”也不少,都被她一次次坚决地拒之门外,用她的话说:做人不能没有底线,做生意不能坏了良心。
文连说:我是穷苦家庭出身,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到现在就见不得穷人,见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想帮一把,每次看见乞讨的我都会毫不犹豫叫进来让他饱餐一顿,人们告诉我那其实是骗吃骗喝的,我可管不了那么多,骗就骗吧,反正我就是见不得有人饿肚子。
文连的饭店招工,优先考虑贫困户,45岁的苏爱琴是小蒜梁家庄的贫困户,丈夫有病,3个孩子上学,在她店里已经干了3年多了,她说:“我们老板是个好人,无论生意好坏,从来没有拖欠过我们的工资。”
今年50岁的高连珍是关头村的贫困户,她说她来这里一年多了,每月工资1600元,苦也不重……
2017年文连加入了石楼县爱心志愿者协会,虽然没时间参加活动,但她经常捐款捐物,轻松筹、水滴筹只要让她看见,三十、五十,百儿八十,从来没有放过一次。“五一”劳模、“三八”红旗手、巾帼创业能手…… 这些年一共得过多少奖项她已不记清了,一路走来她的良好口碑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2017年她被当选为人大代表,她不骄不躁,从没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依然每天清晨迎着天边第一抹朝霞进店忙碌,钻研菜品,用心经营,深夜披着星光走在回家的路上是常态。
我始终相信,上天不会轻易辜负一个人的努力,只要认真地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所得,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杨文连,一个看似普通的女子,其实并不简单。她从卖小吃做起,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刻苦努力,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饭店老板、创业能手、人大代表,背后的付出可以想象,那必定是一次次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从她身上折射出的是石楼人代代传承的淳朴善良、勤劳执着、坚韧不拔的高尚品德,也必将影响、带动一代石楼人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霍爱兰)
(石楼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