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食。
正如《风味人间》导演陈晓卿所言,食物本身就是在地文化的体现。食物不仅果腹,也是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水平的凝结。往往山环水绕,水路陆路通达的城市,小吃特别丰富,因为这里百姓富裕,家庭主妇们有足够的食材、足够的闲余时间制作各种点心。
浙江建德,秀丽的新安江穿城而过,自宋时这里就是浙西区域中心。
城市繁荣,商贾云集,物产的富足,推动了饮食的发展,且不说严州干菜鸭、辣子鱼块等硬菜,就如豆腐包、状元馄饨、冬瓜饺、玉米粿等小吃点心也是花样繁出。据说建德人,早上喜欢吃豆腐包,中午来碗梅城手工面,晚上干菜焖鸭配上一两五加皮。春暖之时,香椿、紫藤冒芽正好炒鸡蛋, 夏天桉树豆腐、木莲豆腐、水晶糕、酒酿、水辣鸡、千层糕应时而食。秋天你别馋,旁哈清蒸,寿昌牛肉煲、桂花麻糍、梅城方糕,从舌尖暖到胃里。冬天的丰盛可不用说了,渔家炖锅、土鸡煲、肉圆粉丝、咸汤圆等等是餐席上常见菜。在建德,可以说是美食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吃得不重样。
特别是梅城古镇,这里古时是严州府城,也是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汇合之地,上连徽州,下同苏杭,上下游商人都会在这里休息一下,再奔赴各地。以前的梅城古镇街巷之中,到处都是前店后坊的小吃店,每家都有主打点心,做豆腐包、麻糍、水辣鸡、馄饨面条尤其最多。
梅城古镇重开后,不仅重现了当年的繁华盛景,也连接开了几家新民宿和餐厅。特别是严州三十一道网红餐厅,其前身是啤酒厂,在投资人的精心打造下,摇身一变,成为严州古城文化复兴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店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复刻了80年代梅城的文化元素:老梅城电影院、歌舞厅、新华书店、理发店、修车铺,一个个年代感十足的场景,让很多游客蜂拥而来,就为了拍一张照片,吃一口豆腐包。据说,这里每天客流量都持续在2000人以上。
走进严州三十一道,可以尝遍所有建德小吃。而且制作的师傅都是梅城本地人,全部是家里传下来的老手艺,有部分制作工艺已经列为严州非物质传统技艺。
比如建德豆腐包吧,已经风靡了整个大杭州。之前觉得很奇怪,豆腐包难道比披萨汉堡好吃,尝了后发现果然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食”。豆腐包魂灵儿在豆腐,正因为有了新安江一江好水,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建德豆腐包。好水点出的豆腐,细如白玉,嫩滑中带着一丝甘甜,加入红绿辣椒和热油,犹如画龙点睛,迸发出火辣的味道来。以前去建德,早晨行人匆匆忙忙上班,赶时间就买两个豆腐包,爽爽快快吃几口,满嘴喷香流油又饱肚。那时只要5角钱一个,加一杯豆浆,蛋白质热量管够。
还有一道状元馄饨是必尝的。一个个小馄饨挤挤挨挨的漂浮在汤水中,薄薄皮子半透明,映着里面粉红通通的肉馅,看着诱人。清汤里,加了酱油、猪油,撒上了虾皮、青葱,喜辣的,舀上一勺辣椒末,瞬间活色生香。先喝一口汤,不错,味儿正宗,在两口一个吸溜着吃,滋味妙不可言。
做这个状元馄饨得用巧劲,皮薄不受力,得绣花式的包,轻轻巧巧的下锅,稍稍用力,不少破皮就是疙瘩在一起。店里的老阿姨,基本都是包了一辈子馄饨了,做起来驾轻就熟。
黄米粿也要尝一尝,一个个圆鼓鼓两头弯起躺在盘子里,金色光泽,酥脆的外皮,吃的时候卡兹卡兹响。里面裹着卤豆腐和辣咸菜,吃起来鲜辣过瘾,食指带油。
豇豆煎饼,一口小清新。
豇豆是最常见食材,一般家庭用来清炒的多。这里做法是把豇豆切的碎碎的,拌上肉沫,浇上调料,包上饼皮放油锅煎,煎纸表皮金黄色之后,承其装盘。
这道点心,原料常见,做的好的关键,是饼皮的制作。饼皮要做的薄而韧,太厚影响口感,韧劲少就容易碎,在煎的时候容易破皮。
刚出锅的豇豆煎饼,圆如小月,表皮焦香,厨师拿刀一切为二,里面颗粒状豆末显现出来,嫩绿地如颗颗小玉,一看就让人有食欲。这道点心和其他不同,不放辣椒也不放豆腐,吃的就是食材的本色,几口下去,清清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