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爱”火锅赛道,为何落寞的却是一哥“海底捞”?

旅游 中国国家品牌网 2021-11-01 16:56

原标题:资本“大爱”火锅赛道,为何落寞的却是一哥“海底捞”?

█有没有这样的发现——现在国内聚餐要么烤肉、要么火锅?选炒菜的越来越少了。

原因倒也不复杂,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跨越寒温热三带,由东往??横穿中?阶梯,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吃这件事上,除了火锅烤肉我们可以有太多的选择,上有??猪狗?珍烹饪,下有?虾蟹蛤海味料理。

口味更是五花八门,有咸有淡、有辣有酸、种类繁多、花样百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要点一桌子菜,并让所有人都满意,简直比考过CFA的还要难。

这不仅要求点餐人对所有人的饮食偏好、家乡特色做好功课,更要求其对市面上饭店特点了如指掌。

与之相反,火锅和烤肉,省心多了,不管选哪一家,往那一坐,那种扑面而来的鲜活淳朴的气息,那种万千生命汇成的热气蒸腾,就能迅速调动大家的胃口,并且就算大家口味南辕北辙,火锅的话来个鸳鸯锅,烤肉换个蘸料就完全能解决问题。

另外,现在商圈十家店有八家都是火锅烧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青睐。

首先,火锅烤肉这样的“预制菜”“半快餐”,比起炒菜来优势可太多了,成本不仅可控,而且价格要低得多。

火锅、烤肉不需要精湛的厨艺,甚至可能都不需要请大厨,只要保证上游食材、火锅底料供应、员工服务水平就行;反观炒菜培养、雇佣一个炒菜师傅就要耗费不少心血,而且再完美的厨师也不能保证始终如一的产出效率与菜品品控,必然会被体系成熟的火锅烤肉行业吊打;

其次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各种保守主义都在回潮,体现在消费行为上,钱花得一定要值,与其冒险尝鲜,不如呆在“舒适圈”,“口味稳定”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首选。

再次火锅、烤肉相比炒菜社交属性方面的优势明显,大口吃肉是刻在人类的DNA里的,熊熊燃烧的火焰,烧的本就是想要畅快淋漓生活的心,相比炒菜的精致有序,火锅炒菜略显粗糙生猛,但在热气蒸腾中推杯换盏,没人在意你是否吃相不雅、笑不露齿,大可尽情铺陈各自的生活原色。

所以我们也会发现,炒菜在市场中逐渐两极分化,要么往家常实惠方向挤(盖饭、套饭、夫妻店小炒等),比如:沙县小吃;

要么往高端、公事化方向走(私房菜、宴席、文化附属等),已经不是普通人的中档消费首选了。

综上,火锅烤肉凭借成本可控可量化、大众接受度高、商业模式可复制、易复制、可工业化且规模效应明显的优势长期以来备受资本青睐。

另外有一组数据,在成熟资本市场体系中,餐饮连锁化率接近30%,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60%、欧洲的英国接近50%、而我国中国仅15%,属于明显有发展潜力的“蓝海”。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大批的资本挤入这条赛道,催生了相当多的火锅餐饮品牌,比如“海底捞”“小龙坎”。

不过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火锅一哥“海底捞“规模越来越大(据其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数量达到1597家),海底捞市值在二级市场屡创新低。

这是为啥?

1.让人诟病的翻台率

据海底捞2021年的中报数据显示,其翻台率仅3.5次/日与去年持平,而从2016年-2020年,海底捞的翻台率分别为4.5、5.0、5.0、4.8、3.5次/日,持续下降明显。

而且在扩店潮的背后,是净利润跳崖式的下跌,尤其是与2019年上半年的9.11亿元净利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2.海底捞负面新闻不断

在海底捞逆市扩店进程中,负面新闻始终不断,从食品安全、到服务态度下滑、甚至社会治安问题都不断爆出。

甚至海底捞稳定的口感与不菲的价格,也成了不少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

花同样的钱吃海底捞,自己在家做不香吗?

诚然,一家味道中庸,特色不突出,价格不算低,还经常因负面上新闻,但就这样,他为啥还能逆市开店呢?

品牌影响力。

3.海底捞逆市开店的底气

一位在券商做基金经理的朋友告诉我,很多三四线城市为了引入海底捞,给的政策异常优惠。

“首先是门店租金,一些商场给海底捞的店租比其他餐饮企业要低至少50%,有的商城为了让海底捞给自己引流,甚至第一年租金是免费的。”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商场,想要引进海底捞,首先要支付几百万的装修费用。”
“这等于十年内,该购物中心赚不到海底捞的一分钱租金。”
“他们看上的是海底捞的稳定与超强人气。”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选其他餐饮品牌?”

朋友解释:“归根结底,在这轮经济下行的环境里,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有品牌的企业”。

“而且目前全自营,还能通过规模化扩张、结构性调整、数字化转型等举措,把控供应链,来实现降本增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餐饮品牌,除了海底捞,你没有第二家可以选。”

我问:“海底捞股价为什么会跌成这样?”

朋友笑了笑,表示:“你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拿100万走人,还是在有50%几率的情况下,拿1一个亿?”

“海底捞就正在做这样的选择题,他选择了后者,因为100万他自己有,而资本市场不太认可这样的逻辑。”

最后朋友转着手里的杯子表示“退一万步说,只要门店数量足够多,海底捞如果打价格战,降价50%仍能保证利润,在这样的降维打击下,多少火锅店还能活下来?”

4.确实没有第二个海底捞

我们来看看海底捞的业务版图,蜀海集团负责中央厨房和食材,扎鲁特旗负责鲜羊肉,蜀韵东方负责门店装修,微海咨询负责人力资源和门店管理,红火台负责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讯飞智悦负责人工智能点菜。

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海底捞背后的逻辑是围绕“品牌标准化”在运作,都是为了让每一家店,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完完全全贯彻海底捞的品牌标准化理念,而这个理念,最终就是为了提高营收。

在这一整条创新式产业链的加持下,源源不断输出标准化的员工,源源不断生产出成本低质量优的食材,源源不断提供口感还行的底料,源源不断制造出一家家干净整洁的店铺,而这些又源源不断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营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我们不得不承认,相比国内绝大多数的连锁餐饮品牌,海底捞的想象空间依然更大。

5.海底捞有没有天花板?

海底捞目前市值不断下挫,或许可以看作是市场对海底捞发展天花板的一个预判。

但从品牌的角度来看,显然不是这样,可口可乐一直没有创新,立顿的茶包一直都是标准化、甚至茅台酒的口感你要变一下试试?

标准化的产品追求的从来就是满足大众口感的重大公约数、而企业追逐的是效率、品牌追求的是高成长性。

综上,海底捞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天花板”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当下把握“标准化”与“口味独特”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保证合理利润情况下更合理的价格,成长为餐饮连锁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毕竟,品牌从来没有天花板。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