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广西,你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螺蛳粉。近年来新晋“网红”螺蛳粉依靠“闻着臭,吃着香”的热辣酸爽口感,征服国内外。
除了螺蛳粉,提到广西你会想到什么?
广西这个被称为“民歌眷恋的地方”,仍有许多你未知的魅力。踏上八桂大地,你可以从北海侨港品市井烟火;从边境建设知东盟合作;从桂林山水览八桂烟雨;从土瑶蜕变晓小康生活;美丽的广西有数不尽的美食、美景等着你来追寻。
靠海吃海 打造新名片
广西海域辽阔,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628.59公里,所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有近1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海陆相连的区域。
图为钦州蚝排 中新社 俞靖 摄
作为中国渔业大省(区),目前广西海洋生产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渔业部门及企业已与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开展对外合作项目,合作内容从远洋捕钓作业,拓展到海洋养殖、渔业科研、生物保护、补给服务等领域。
图为养殖户展示吊养大蚝。中新社 俞靖 摄
广西钦州是中国大蚝的主产区及苗种供应地,有“中国大蚝之乡”的美誉。多年来,广西钦州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浮筏吊养等海水生态养殖,打造了以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万亩大蚝养殖基地”。加工生产出的原汁蚝油、蚝豉系列产品畅销粤、港、澳等地。2019年钦州市大蚝苗种及养殖产值突破30亿元人民币。如今,“生蚝”成了人们必品的海鲜之一,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也依靠着水产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图为养殖户展示新鲜大蚝。中新社 俞靖 摄
1997年大学毕业的刘星锋曾是一名公务员。他因看到市场前景,便下海经商投身生蚝养殖事业。
2017年刘星锋成立养殖公司,养殖面积已达300亩。公司的发展亦帮助了多位贫困户脱贫。据刘星锋介绍,现在他们年收入已达7万元左右,大大改善了自身生活。
刘星锋检查生蚝生长情况。中新社 俞靖 摄
每天早上六点多,刘星锋都准时起床出海,检查生蚝的生长情况。常年日晒让他的皮肤显得黝黑,但他却笑得很开心,回看当年的选择,他觉得自己做对了。
图为北海侨港渔家人乘渡船上岸。中新社 俞靖 摄
滨海风光、疍家风情、候鸟经济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它就是北海,凭借着优美的自然资源,北海早已成为千万游客熟知的旅游城市。而侨港镇则因安置归侨的独特性,成为广西有名的特色小镇。
在1978年,大批华裔遭越南当局驱赶被迫离开越南。约有7000多华侨拖儿带女依靠手动驱使的小木船,在海上漂泊,最后抵达北海港。为保障归侨的生活,祖国划出侨港这个地方安置侨民。
图为航拍侨港镇风光 中新社 俞靖 摄
1979年6月2日,全世界未有过的难民安置方案在北海实施。为安置难侨,北海华侨渔业公社正式成立。随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华侨渔业公社更名为新港镇,又于1987年3月易名为侨港镇。这一以归侨及侨眷为对象建制的机构,在时隔40年后的今天,仍是国内唯一的、独一无二的难侨安置模式,无论是在新中国建设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鲜有前例。
“归侨渔民住越南,风吹日晒驶风帆,担惊受怕过日子,当局排华要走难;从前电建没有港,一片荒滩烂泥塘,安置归侨才开发,建设渔港安置房;回到祖国不用忧,万事政府来带头,渔业旅游发展快,生活更上一层楼。”卢瑞星唱起结合自己经历创作的《咸水歌》,表达心声。62岁的卢瑞星是1978年越南排华的亲历者,在42年时间里,他见证了侨港镇的变迁,从异国颠沛流离,到安家侨港。从原来在越南打渔改为做一些百货生意,如今卢瑞星生活也吃穿不愁奔向了小康。
图为北海侨港渔家人乘渡船上岸。中新社 俞靖 摄
侨港镇总人口1.8万人,归侨侨眷占95%,以海洋渔业生产、海产品加工和旅游商贸服务为主。随着传统渔业发展迅速,时至今日,“唱着歌过的”的归侨侨眷安居乐业,侨港镇靠着海洋渔业生产、从建镇初期的300多艘破旧小渔船发展为千艘大船。
凭着旅游、商贸和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滨海风光、疍家特色、越南风情、海鲜美食吸引着八方游客,年接待游客350多万人次,渔业年总产量10多万吨,总产值近20亿元。从昔日的一片荒凉滩涂开拓出了一个现代化的滨海新城镇。
图为疍家小镇街景。中新社 俞靖 摄
千里边境 边民变“市民”
广西共有八个县(市、区)103个乡(镇)与越南毗邻,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边境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龙州位于广西的西南部,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的边关商贸历史文化名城。龙州县是广西最早向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近年来,龙州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民众住进了大房子,各类扶贫车间也跟着进入了社区,不但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也让边民变为“市民”。
图为龙州异地搬迁新貌。中新社 俞靖 摄
在龙州县城南新区城南幸福家园的金龙壮锦车间内,织娘们操弄手中丝线制作壮锦。作为龙州县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南幸福家园目前已安置入住551户共23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25户。
图为织娘们操弄手中丝线制作壮锦。中新社 俞靖 摄
在政府扶持下,幸福家园内成立了金龙壮锦扶贫车间。车间负责人李素英自小学习织锦技艺,目前是金龙壮锦传承人。虽然车间开设时间不长,但指导培训织娘等各项工作,李素英已做得游刃有余。其中今年28岁的织娘李静玲,两年前从龙州县金龙镇美女村易地搬迁到这里,如今住着70平米的楼房。因为孩子尚小,自己无法外出打工,于是选择到车间来做工。
图为织娘们操弄手中丝线制作壮锦。 中新社 俞靖 摄
图为金龙壮锦手工技艺传承人李素英向记者介绍织锦技艺。中新社 俞靖 摄
“搬迁后,生活环境改善了很多。在扶贫车间做工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自由,可以照顾小孩,同时也可以为孩子赚奶粉钱。”李静玲也表示,现在感到很满足,很开心。
水口镇共宜幸福家园社区,是龙州县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社区目前共安置搬迁户2328人,搬迁户来自11个乡镇。
图为共宜幸福家园扶贫车间内,工作人员制作电阻器线圈。中新社 俞靖 摄
赵仁便是诸多搬迁户之一,如今担任共宜幸福家园扶贫车间负责人。在搬迁之前,他原住在龙州县八角乡箕斗村板其屯。昔日作为潜水员的他常年在外务工,因为潜水后遗症,2008年落下了二级残疾。“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没有经济来源,还得下水。”赵仁说,此前一年虽有三五万的收入,但除去房租外,家里还有两位老人要供养,加之小孩要上学,压力挺大。
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于2017年12月来到了共宜幸福家园。政府提供补贴,他们全家住进了100平米的楼房。作为扶贫车间的管理者,赵仁现在一年收入约达到6万元,儿媳妇、孙子也与他们住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