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儿肥,又是一年吃蟹时。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吃蟹的习俗,且演化出了蒸炒煎炸煮等丰富多元的吃法。但“近水楼台先得蟹”的江浙一带,尤爱醉蟹。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文坛中的美食家”的汪曾祺老先生,甚至将醉蟹称为“天下第一美食”。
然而,没有吃过醉蟹的人,是很难想象它的美味的。酒的醇厚清香与大闸蟹的鲜美浓郁相得益彰,可谓蟹不醉人人自醉。
源自1500年前的美味
江浙地区素有秋风起做醉蟹的传统,吃醉蟹在以前也是件很家常的事情。
主妇们将刚刚褪壳的毛蟹洗干净,扔进用老酒、酱油和糖调制的酱缸里,放在阴凉处腌渍三五天。在时间的作用下,让黄酒的微甜清香与大闸蟹甘香浓郁相得益彰,而黄酒的温润更是中和了蟹的寒凉。
上好的醉蟹,形态颜色都要似生蟹一样,蟹壳剥开来,蟹肉呈半透明的浅青色,如玉石一样;蟹黄为橘黄,鲜艳欲滴。而最具魅力的地方是蟹肉的嫩滑以及深入骨髓的酒气与其他香料混合而成的独特滋味,令人欲罢不能。
不过江浙各地的醉蟹口味并不完全相同,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味。大体而言,苏北地区的会偏咸,杭州—带的口味就平和了很多,而上海及周边地区醉蟹的口味则更加偏甜,除了白糖的作用外,讲究的人家或馆子还会加入陈皮提升醉蟹甘甜的口感。
而关于醉蟹技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北魏,《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螃蟹有蒸、炸、面拖、酒醉等各种烹饪形式。到了明清时期,醉蟹法已经十分成熟,《调鼎集·清代食谱大观》中详细记载:三十团脐不用尖,好糟斤半半斤盐,好醋半斤斤半酒,听君留供到年边。
但在江浙一带,人们大多认为醉蟹是由绍兴师爷首创的: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江苏淮河两岸蟹多为患,当地百姓却不知食用,庄稼遭害,驱赶无方,十分惊恐。有师爷便向州官提议,鼓励百姓捕捉,上交官府,他则备好许多大缸和食盐、黄酒,将蟹腌制起来,然后运到各地销售,于是醉蟹便在江浙一带流行开来。
结合典籍中的文字记载进行考究的话,这个传说并不足全信,但也绝非毫无依据,绍兴作为浙菜和黄酒的发源地,明清时期遍布全国的绍兴师爷,一定对醉蟹的普及起到过很大作用。
当大闸蟹爱上绍兴黄酒
绍兴醉蟹制作技艺传承人、寻宝记绍兴菜品牌创始人张亮介绍,绍兴菜有十大风味,最知名的有梅、臭、腌、酱、醉,其中,醉风味里面,最有名的是绍兴醉蟹。
绍兴传统醉蟹醉蟹醉的是生鲜小河蟹,且用酱油、花椒、生姜等配料,对螃蟹进行了入味腌制。肉质鲜活,鲜味至极,清爽回甘。
但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提升,寻宝记对传统醉蟹进行了改良,选用二两左右的阳澄湖大闸蟹,蒸熟后,再放进用绍兴母子酱油、黄酒、白糖、八角、桂皮、茴香调成的酱汁里,浸泡1~2天,香中带甜、清鲜吊舌的熟醉蟹便可食用了。
熟醉蟹的蟹黄、蟹肉,因为煮熟而变得细腻紧实,却又不失鲜嫩,蟹黄蟹膏也变得沙口清香。
寻宝记醉蟹也因此登上了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西卫视等各大媒体,不知馋坏了多少屏幕前的吃货。
对于绍兴醉蟹受关注的原因,寻宝记菜品主理人,国际烹饪大师、米其林大厨黄启云认为,绍兴黄酒不仅国内出名,在世界也广为人知,黄酒赋予了醉蟹灵魂,这不仅是绍兴味,也是中国味,更是世界味。
而在张亮看来,“老酒醉新材,传统融合时尚,这正是绍兴菜创新道路上的守正出新。更幸运的是,有了国际烹饪大师黄启云老师的倾力相助,使绍兴菜的创新,能达到国际水准,让绍兴菜更有‘高级感’。”
大闸蟹选择了阳澄湖,正如黄酒选择了绍兴,既有偶然,也是必然,但无论如何,这两个具有地理性标志的美食与美酒相遇,都是人间美味的“强强联合”。
新一年的吃蟹大幕已经拉开,你准备好探索醉蟹之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