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行的祖师爷竟然是他

旅游 酒歌说文 2021-09-02 22:34

原标题:民间故事: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行的祖师爷竟然是他

在民间有句谚语,叫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这句话说的是万物相生相克,哪怕再不起眼的东西,都能发挥作用,克制其他东西。想要做成豆腐,光有豆浆还不行,还要配合卤水才行。

然而……问题来了,是谁第一个开创“卤水点豆腐”的工艺,制作出豆腐这一美食的呢?

对于豆腐行的祖师,在民间有多个说法,一说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一心痴迷修丹成仙,在炼丹的过程,一不小心把卤水点入豆浆之中,阴差阳错发现了豆腐的做法,并将这种制作工艺记载在书中,流传到了民间。

相比这种说法,还有一种更加离奇的说法,说发明豆腐的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和他的冤家对头庞涓。因为两人在师父鬼谷子身边学艺比本事,无意中做出了豆腐。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说说有关孙膑庞涓做豆腐的民间故事。

话说当年,孙膑和庞涓两个人是同门师兄弟,拜天下奇才鬼谷子为师,每天练武习文,研究兵法,一心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

虽是同门师兄弟,两个人性格迥异,孙膑为人厚道,每天任劳任怨,不管鬼谷子安排他干什么粗活累活,都任劳任怨,也不问为什么,一心一意只想着把活干好。

庞涓心眼多,只想学会本事将来加官进爵,根本不想干活。遇到苦事累事就躲躲闪闪,不是装病,就是怠工。变着花样偷奸耍滑。

鬼谷子是圣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更加亲近孙膑,把天书里的玄机倾囊相授。而对待庞涓则心存警惕之心,不敢把绝学教给他,就怕他将来为虎作伥,倒行逆施。

庞涓心里明白,既恨老师偏心眼,更对孙膑恨之入骨,挖空心思想陷害孙膑,夺走老师的天书。

鬼谷子岁数大了,难免有个头疼脑热,一不小心感染了风寒,躺在床上发起了高烧,茶饭不思,这可急坏了孙膑。

孙膑是个好学生,按照医书说的方法,从悬崖峭壁采集来各种草药,给老师熬汤治病,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控制了老师的病情。

鬼谷子虽然退了烧,但身体虚弱没胃口,吃什么都没滋味。

孙膑又变身厨子,搬出五谷杂粮,用尽各种办法帮老师调养身体。

这一天,孙膑把黄豆磨成豆浆,煮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豆浆,搁置在一边,手里捧着一本书读,心想着等豆浆再凉一些,再给师父饮用。

多日的疲劳,孙膑捧着书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睡着了,恰好这一幕让早就怀恨在心的庞涓看见了。

这段时间,孙膑照顾师父无微不至,鬼谷子不停地夸奖,躺在床上指点孙膑,把天书里最难懂的东西全部交给了他。

庞涓躲在窗外偷听,心里怒火翻腾,好你个老头,不把真本事教给我这个聪明人,却背着我把天书都教给了那个书呆子。实在太可恶了。既然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

趁着孙膑熬豆浆的工夫,庞涓偷走了鬼谷子的天书。准备下山的时候恰好看到孙膑打瞌睡,于是眼睛溜溜一转,想出一条毒计,把有毒的盐卤水偷偷倒入豆浆中,来个栽赃嫁祸,把毒死师父的罪名扣在孙膑的头上。

庞涓把卤水刚倒入豆浆里,孙膑突然翻了个身,顿时把他吓了一大跳,也顾不得豆浆,扔下卤水就慌慌张张就下了山。

再说孙膑醒来,发现豆浆结成了块儿,变成了白乎乎的膏状物。顿时惊讶得合不拢嘴巴,这是咋回事儿呀?豆浆还冒着热气,怎么就冻上了?

孙膑左右张望,这才发现身边还有一个碗,里面装着一些卤水。面颊立刻变了颜色,连连跺脚,暗叫侥幸,幸亏卤水点入豆腐中发生了变化,不然让师父吃进肚子里,那就是大事呀!

想到这里,孙膑暗暗责备自己糊涂,可无意中鼻子抽了几下,发现这种白膏散发着清香,让人食指大动,流下了口水。

孙膑想了一想,挖了一勺白膏,喂给了一只狗。

狗吃了白膏,不但没有事,还高兴地摇尾巴,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孙膑试着吃了几口,发现这东西甘甜可口,入口即化,而且口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于是孙膑连忙把东西端给师父,请鬼谷子品尝。

鬼谷子听完孙膑的介绍,半信半疑吃了一口,当即赞不绝口,一连吃了三碗,这才抚须长叹,“徒儿,这东西堪称人间美味,可有名字?”

孙膑随口答道:“师父,这东西本是豆浆,又在洞府制作,不如叫豆府肉吧!”

鬼谷子想了想:“这种东西虽是豆浆,但没有卤水也不会有这种神奇变化。能从水变成物,两字合一字,我看不如叫做豆腐吧。”

从此之后,孙膑每天都会煮一锅豆浆,点上卤水做成豆腐,再配合烹饪之法做成各种美食献给师父。

鬼谷子吃了豆腐,很快养好了身体。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恢复健康,孙膑把豆腐的制作方法传到了民间,从此就有做豆腐的行业。

故事讲完了,大家关注“酒歌说文”,传播民间文化,不妨关注点赞。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