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亲做吃食欢乐传。然而与今日人们喜爱烹饪而入厨房不同,古人,尤其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士人和达官显贵,"君子远庖厨"是比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东西。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美食这种人间"绝色",自然不会真的吸引不了清高的文人们。再碰上清明这种人们纷纷外出祭祀、赏景的时节,受士人青睐的佳肴自然也不在少数。
自先秦时期起,人们就已经用有限的食材琢磨出了不少食单、食谱,且留下了食经和饮食掌故等著作。而清代文人袁枚,本着"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的信念,"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也正是因为他"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我们今天才能通过他去再见多道古人春日的"限定"吃食。
古人所能获取的食材,总的而言在数量上远不如今人。不过于古人而言,春日正是漫山遍野多野菜的好时节。所以芥菜、蕨菜、桔梗、茼蒿、香椿、马兰头、马齿苋、车前草、蒲公英等都是古人在清明时节的佳选。
从河边采回嫩茼蒿,用热油将其灼到断生。然后将茼蒿放入鸡汤之中滚几翻,起锅时再加上百枚松菌。河滩的清香遇上松林的厚重,鸡汤再作为催化剂,让凉与暖在这道菜中实现了奇妙的汇聚。
而更为常见的蕨菜,袁枚认为对它一定不要吝惜。烹饪蕨菜时,要先选矮小嫩弱的植株,再将其枝叶全部去掉,只留下笔直的嫩根茎。之后先用清水将根茎煨烂,再换用鸡汤或肉汤煨煮蕨菜,最终煨煮出一锅清香嫩滑的蕨菜羹。而北方更常见的珍珠菜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烹饪。
至于几乎和清明挂钩的马兰头,采摘其鲜嫩的部分后也可加醋和笋凉拌。且这道菜对于冬日吃多了大鱼大肉的人们而言,是难得的爽口佳肴。
不过在采摘春日的芥菜后,不少人反倒不会急着烹饪,而是取出菜心风干,切碎,然后腌制起来以后再吃。苔菜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腌制起来,留到夏天食用。且腌制并晒干的苔菜还可以煨肉。而冬天存储起来的冬芋,在春日的时候反倒可以煮熟食用。简单烹煮的芋头不仅方便带出门在山野中品尝,还颇有自然之甘。
而味辛烈的春韭,可专门取韭白,加上蚬肉、鲜虾或虾米去炒制。如果没有这些河鲜,用其他的肉去代替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人们如今在清明时节常吃的青团,在古时还有类似的青糕。这种青糕也是用青草汁和面制作的。只是青糕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经失传,所以今天我们也只能吃些青团解馋了。
而除了地上长的各种各样的野菜,江河里四处游的鱼类也在春日上了人们的餐桌。人们会将新鲜的刀鱼用蜜酒酿和清酱腌制,再上锅清蒸。如果食客觉得刀鱼刺太多,那还可先用快刀刮取鱼片,再用钳子抽去鱼刺,加入火腿汤、鸡汤和笋汤一同煨煮。亦或是可以用快刀在鱼背斜切,使鱼的碎骨全部被切断,再下锅煎至金黄。且鲥鱼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烹调,其美味程度也刀鱼也有得一拼。
而春日最有名的江鲜,大抵就是"河豚"。"河豚"其实是"河鲀",因极鲜却带毒而成为古人们心头又爱又恨的一道人间美味。而春日正是河豚毒性最强时,所以古人为了在春风和煦时吃上这口美味没少闹出各种意外和笑话。因为经验教训太多,清人甚至都总结出了"河豚,……子则毒甚,忌铜,眼、血、油亦毒"的话来。
而除了这些常见的美食,袁枚在《随园食单》之中还提出过一道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菜:燕窝配豆芽。袁枚觉得柔和的菜就得配柔和的菜,白色的菜就得配白色的菜,所以将豆芽炒烂,在加入燕窝去煮,才是绝配。春季产出的燕窝完整、光泽度好,绒毛也少,所以确实是极品燕窝。但加上豆芽到底又如何,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正如今人一样,吃美食是一种乐趣,做佳肴也可以是一种乐趣。先回到自然,去探索和采集春日用"魔法"造就的新鲜的食材,再用自己的"魔法"将食材变成美食。这样的经历,或许才更接近我们清明做青团和吃青团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