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才好喝?关于竞赛、大师评分的种种

旅游 中威网 2021-08-31 16:01

原标题:高分才好喝?关于竞赛、大师评分的种种

高分才好喝?关于竞赛、大师评分的种种

许多威士忌广告都会以「获得XX 竞赛高分/金牌」为宣传,但是每支酒中间真的存在那么显著的差异吗?竞赛评分就代表完全的客观吗?

每年10月以《威士忌圣经》上市,总会在酒友、酒肆间掀起一股腥风血雨。以2019年版为例,William Larue Weller Bourbon(97.5分)、Glen Grant18年(97分)和Thomas H Handy Sazerac(97分)分别在 获得前三名,但是中国酒友对美威实在不熟,很难去评论1、3名,至于第2名的Glen Grant,又是清雅恬淡的波本桶,与厚重结实的雪莉桶主流相距甚远,也激不起太多涟漪。

拥有丰富的品酒经历的Jim老爷子曾经说过:”即使你我在相同的温度下,用一样的酒杯喝同一款威士忌,我们的分数可能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我的评分里,存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我对这一款威士忌的期望以及自己的经验来评定”。

因此,《威士忌圣经》只能说是代表着老爷子自己的品位和嗜好。

2020年版也同样如此,不仅前三名都是美威,而且全都来自Sazerac 这间公司,对于苏威的拥护者而言真是情何以堪!虽说如此,书里的评分依旧引发关注,尤其是获得相对高分的酒款,很容易被拿出来当作行销利器,在店门口、酒款旁或是社群媒体上大肆宣传:恭喜!我们的XXX 获得《威士忌圣经》95 分的高分!

先来谈一件趣事。话说在作者邱德夫撰写《威士忌学》的期间,原本拟将「国际烈酒竞赛」纳入书中,因此事先收集了资料并完成其中一部分。在大家熟知的各项竞赛中,成立于1969年的只是近日比对2018 年与2019年的资料,突然发现竞赛规则做了改变,奖牌名称稍有不同,但大幅提高各级奖牌的评分,如下表所示:

IWSC直接在奖牌上标注了评分级距,让酒厂、酒商刊登行销广告时无所遁形。在2018年以前,假如酒款得到金牌,奖牌logo旁写上90~92 分已经不够威猛亮眼,何况是银牌的80~85.9分或是铜牌的75~79.9 分,实在很难拿出来夸耀。

若与其他标注评分的竞赛比较,如网络上拥有极大声量的麦芽狂人竞赛(MMA),这种偏低的分数作为广告行销有些不太妥当。显然IWSC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2019年做出调整,铜牌以上的分数直接调高10分左右,甚至创造直上满分的特级金牌,让金牌以上的酒款拥有百分百的无上荣耀。

反对评分的理由

对于从小在分数中长大的酒友来说,评分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尤其是我们这些战后婴儿潮们,经历过“少一分、打一次”的填鸭教育, 对于分数更是斤斤计较。不过威士忌的评分充满争议,不是每个品饮者都愿意给出评分,事实上,平日实际执行评分的品饮者如凤毛麟角。

反对一方认为,将这些意识中或潜意识下的经验,化成分数去总结, 犹如在充满复杂变数且持续流动的条件下,为短暂的感官经验建立起量化标准。

由于每个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处在不同的情绪和身体状况,这种量化标准不具有科学上的重复意义,也难以达到一致性,若以相对极短的经验去为某支酒下定论,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

此外,许多严肃的品饮者也主张,评分者常常采用挑剔缺点的方式去评鉴酒款,而非挖掘优点。他们认为,每支酒都有人喜欢或不喜欢, 站在撰述人的立场,与其鸡蛋里挑骨头,更应该去寻找出每一款酒值得欣赏的部分,让消费者享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更何况威士忌传承数百年,每一款酒都包含着酒厂的历史、典故和制酒人的心血,评分会让一般消费者无视于这些付出,只浓缩成简单的数字,甚至与价格合并计算其CP值。这些作为,毋宁是某种对威士忌的不敬或亵渎。

除此之外,评分者通常以一杯20、30cc的酒,可能刚刚开瓶,也可能开瓶许久,或是已经倒进酒杯里氧化很长一段时间,便为整瓶、整桶或什至数十万瓶的整批次酒下定论,可说以偏概全之至。酒友们应该都有类似的品饮经验,一瓶酒从开瓶到饮尽,其香气口感都可能因氧化程度而缓慢变化,我们也可能因此而转变喜好程度,中间任何一个时间点撷取的片段都不完整,当然也就不具代表意义。

分数,是非卖品

以上的论证都没错,一针见血的指出评分的缺陷,其中对非一致性的质疑是支持方无法回避的最大问题,但也不是没办法克服。

网络上累积最多评分纪录的品饮者,他在网站中说明, 为了达到评分的一致性,他遵循一套行之十数年的办法,包括:

· 在家中相同的位置与相近的时间试酒。

· 评分前先快速喝一些基本酒款来校正感官,如雅柏10年或高原骑士12年。

· 将风味、酒龄近似的酒款放在一起试,酒体由轻至重,泥煤款通常摆在最后。

· 所有的酒款一字排开,全部倒入相同的酒量,按顺序一款一款的闻, 而后一款一款的喝,加点水再喝一遍,反覆确定后才写下最终的评分数字。

那么,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威士忌?

我想,任何赛事榜单,最开始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表彰何者是优秀的。但是,只要有比赛的地方,就难免会有质疑之声,尤其是威士忌这种极度个性的东西。更何况,人的味觉是会有变化的,喝酒,也是一件很随性的事情,用标尺去衡量一款酒的好坏,显然不是普通人的习惯。

怎样才算是一支好的威士忌呢?是木桶味?花香?海洋?辛辣?还是果香味?还是酒的年龄越大越好?这世界上也没有区分威士忌等级的标准(不像葡萄酒和白兰地,有等级区分)。

中国有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品酒是非常个人的感官享受,好与不好自己的感觉才最强烈,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就是好酒。

那威士忌“新人”们又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威士忌呢?我想,他们听到最多的大概是每个产区的味道如何如何,可是实际上按产区讲味道是不太靠谱的做法,毕竟每个产区内不同酒厂的威士忌味道天差地别,每支酒都有它自己的特色,甚至三家酒厂里只有一家还在三次蒸馏的情况下,低地还在被一些“产区党”们当做三次蒸馏的典型来说故事。所以,最靠谱的方法还是通过酒款介绍——不同产地、单桶、桶强、双桶、过雪莉桶、过波本同桶、单桶桶强等等,都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风味范围然后去进行选择,当然这也需要喝过一定数量的酒和掌握基础的一些知识。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