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下肚,尿都没了!这些美味,你吃对了吗?

旅游 半岛晨报 2021-09-07 13:14

原标题:两片下肚,尿都没了!这些美味,你吃对了吗?

两片下肚,尿都没了!这些美味,你吃对了吗?

咸鱼鲞蒸肉,是浙江一道特色美食。在不少老杭州人的家里,一碗咸鱼鲞蒸肉进进出出冰箱好几天,每顿饭挑一点点就可以吃下去一大碗饭。但最近,就有人就被这道菜“撂倒”了。随着开渔期的到来,出现这种情况还不止一人。

快报资料图

两片咸鱼鲞下肚连尿都没了!

今年46岁的老贾(化名)是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在他的儿时记忆中,咸鱼鲞蒸肉是一道饭桌上不可缺少的菜品。“又鲜美又下饭,每天都得蒸一些,生活才有滋味儿。”老贾的爱人见他这么爱吃,也就隔三差五的蒸上几碗放进冰箱,随便他吃。

这天早上,他又像往常一样,煮了碗粥,再挑上两片咸鱼鲞拌在一起,大快朵颐。但出去转了一圈后,他就隐隐觉得恶心反胃,伴随着肚子一阵阵绞痛,一下午就连着跑了12趟厕所,拉到虚脱。他判断是中暑了,喝了几瓶藿香正气水,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一夜过后,腹痛腹泻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了39.1摄氏度的高热,后来更是竟然连小便都没了!

家属才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带着老贾去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找到了元凶,原来是感染了沙门氏菌,且合并严重的肾功能损伤,住进了肾内科病房进行后续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

一顿生鲜自助后

回家“住”进了厕所里

东海开渔已有一段时间,菜市场里的海鲜产品琳琅满目,梭子蟹、银鲳鱼价格也“争先恐后”地降成了“白菜价”。

没想到回家后,肚子就开始不舒服。她以为吃多了消化不良,喝了点水就上床休息。可一会儿一趟地上厕所,把徐女士折腾到心力交瘁。

“我索性就坐在马桶上睡觉了,根本不敢动。”徐女士在家挺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出现了头晕,四肢无力,少尿。她赶紧请假跑去市一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后,发现徐女士感染的也是沙门氏菌并且伴有肾功能损害,对症治疗后转入肾内科住院治疗。

正值海鲜上市

感染性腹泻患者增多

近一周来,市一医院门诊中因为贪吃海鲜吃坏肚子的病人呈现增多趋势,其中沙门氏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者居多,而因为腹泻脱水造成肾功能损伤的也不在少数。

市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谢祥成介绍,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常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肉蛋奶以及相关海鲜产品均可被污染。“而且沙门氏菌还具有隐蔽性,由于它不分解蛋白质,被其污染后的食物通过肉眼或者气味很难判断。”谢祥成表示。

据统计,在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往往排在首位。感染沙门氏菌后的6~12小时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烧等。其中约5%百分之五左右的感染者可合并其他组织器官的并发症,如肾功能损伤等,严重者甚至可能会死亡。低龄儿童、老年人和其他免疫力弱的人更是出现严重后果的高风险人群。

同时,医生提醒,如果一旦出现胃肠道反应要早就诊,接受正规的治疗,以免导致其他并发症。

吃海鲜牢记3个“安全提醒”

“吃海鲜导致感染性腹泻的原因最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彻底煮熟或采用生鲜的做法;二是海鲜变质,滋生大量细菌。”城北院区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周海斌表示,可以牢记以下3个“安全提醒”:

1.不生食海鲜

沙门氏菌不耐热,在正常的烹调温度下很容易被杀死,所以海鲜烧熟煮透再吃是预防沙门氏菌和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根本方法。同时,在食用时用陈醋、生姜调味调和。

2.不吃隔夜海鲜

在当地的正规市场购买新鲜的海鲜食材,以减少食品受污染的可能性。买回家后注意低温保存,尽快烹饪食用,不宜放置太久。

3.生熟分开

不要用切过生肉生鲜的刀和案板接着切熟食、凉菜、水果等不会经过加热的食物,避免交叉感染。厨房内最好配备两套刀具和案板,分别用来操作生食和熟食。只有一套的情况下,也应按照先熟食后生食的顺序操作,切完生食后认真清洗。

厨具和台面最好也用洗涤剂清洗。处理生鲜及其制品后要洗手,中途接电话、倒垃圾、上厕所之前之后都要洗手。

新闻多看点

什么是沙门氏菌?

存在于哪些食物中?

自8月2日起,韩国出现了与紫菜包饭相关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多人出现出现呕吐、高烧、腹泻等相关症状。其中,一名20多岁女性中毒后被送至急诊就医,在8月25日不幸死亡。韩国多部门展开联合调查,已经在其他患者身上检测出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

近日,广东中山六院重症医学科也收治了一例因食用大量寿司,感染沙门氏菌并导致多脏器衰竭的36岁女性患者,据了解,该女性平日喜欢吃鱼生、寿司等食物。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徐凯进主任医师介绍,沙门氏菌是一种可在人类及动物的肠道内存在的细菌,是一种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动物源性食物如蛋、肉和生乳等都容易被沙门氏菌污染。

2015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称,我国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首位。2006~2010年间我国报告的病因明确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所致。

虽然蛋、家禽和肉类及其制品、生乳等产品是沙门氏菌致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但近年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隔夜菜、烧烤、糕点、即食食品特别是海产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多次发生。

“受沙门氏菌污染的生食或未经彻底煮熟的蛋或蛋制品、或在烹煮过程后再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即食食物,都是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尽量不吃剩菜剩饭、彻底煮熟食物有效杀死沙门氏菌,才能预防沙门菌感染。”邵逸夫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张俊丽说到。

2015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解析》提到,沙门氏菌中毒是因为摄食了一定量活菌,这些活菌又在人体内生长繁殖所引起。一般来说,当食物中含菌量在105~108 CFU/g的范围内即可引起食用者中毒。而食入致病力强的沙门氏菌2?5CFU/g即可发病,食入致病力弱的沙门氏菌108CFU/g也可发病。

《食品安全风险解析》还提到,沙门氏菌最适合繁殖的温度为37℃,在20℃ 以上即能大量繁殖。沙门氏菌可以适应不同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环境,在水中能存活 2-3 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能存活 1-2 月,在牛乳和肉类中生存时间较长,即使在腌肉中也可生存2-3 个月。

然而,沙门氏菌对热耐受力较差,因此,加热是杀死沙门氏菌很有效的措施,在65℃条件下加热15~20分钟即可杀死,100℃下立即死亡。

来源:都市快报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