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是一种既廉价又美味的面食,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当作主食。一日三餐中都可以出现烧饼的身影,其外酥里嫩、软糯适中、鲜香可口,而且还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馅料,油盐、白糖、五仁、水果、原味等,都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但相信很多人都未必了解,这种看似十分寻常的食物,其实也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烧饼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其诞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明帝派遣班超再通西域时期。《续汉书》曾记载“灵帝好胡饼”,而胡饼就是从西域引入的烧饼。
笔者认为,汉代两次通西域,不仅维护了汉代中央集权统治,而且也将极具西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中。尤其是张骞、班固归汉时,携带的大量西域食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代人对饮食文化的理解。
事实上,如果深入挖掘烧饼的由来,不难发现张骞通西域时,以“胡”命名的饼类食物,其实就已经被记录于汉代食谱。笔者认为烧饼作为西域风情食物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时至今日依然活跃于餐桌之上,可见烧饼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如果说公元前二世纪,是烧饼传入我国境内的重要历史节点,那么在其之后的公元七世纪,就应该是烧饼最流行的年代。而此时正处于唐朝最繁荣时期,长安城内制作烧饼的店铺鳞次栉比。很多当时极富盛名的大诗人,也都对烧饼情有独钟。
唐朝人的主食“烧饼”,征服了每个人的味蕾
目前,关于烧饼的起源众说纷纭。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将胡饼带回汉朝之后,其实这种具有西域口味的胡饼,就应该是古人口中所说的烧饼。但由于从汉代至唐朝,大约一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将烧饼成为胡饼。
一、烧饼诞生于北魏说
事实上烧饼的起源历史,还曾被记录于《齐民要术》中。作为北魏时期的重要农学典籍,不仅直接将这种面食称为烧饼,而且还介绍了制作烧饼的具体方法。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北魏时期的烧饼其实就是胡饼。
因为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在当时汉族群体中,北魏就是历史中所说的胡人政权。所以笔者认为,从这个方面去分析,可以得知《齐民要术》中,所说的烧饼其实就应该是胡饼。
二、《齐民要术》中的烧饼做法
《齐民要术》有云:
“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通过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当时人们做烧饼的时候材料非常丰富。主料为发酵之后的白面和羊肉,调味品有葱白、豉汁、盐等。主要的制作方法就是放入炉中烤熟,但文中也强调,这种烧饼需要放在胡饼炉中烤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就是胡饼。
北魏建立于公元四世纪末期,虽然无法考证北魏人吃胡饼的历史,但却可以确定北魏人食用的烧饼,应该就是汉代人的主食胡饼。所以烧饼诞生于北魏的说法并不确切,只能说北魏乃至北方少数民族,也都有食用烧饼的习俗而已。
三、唐代烧饼曾风靡一时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曾一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老百姓,在这种利好趋势的影响之下,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老百姓最在意的就是饮食,已经可以吃饱穿暖的唐朝人,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要说起唐朝时期的美食,相信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如果在众多美食中选一个,既可以代表常常饮食文化,又可以符合唐朝人饮食习俗的食物,那一定是唐朝人一日三餐,都会将其当做主食的烧饼。
唐朝时的烧饼统称为“胡饼”,如果认真剖析胡饼的构成,可以发现制作胡饼时需要发面。在制作胡饼的过程中会用酥油和面,并且还会在放入胡饼炉之前,还会在胡饼的正面撒上芝麻、胡桃仁。烤制出来的胡饼不仅鲜香酥脆,而且还拥有一股浓郁的酥油香味。
1. 《寄胡饼与杨万州》中的烧饼风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胡饼爱好者。他不仅特别了解吃胡饼的门道,而且因为对胡饼情有独钟,还特意写了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
诗中所云“胡麻饼”就是胡饼,而胡饼就是现在社会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烧饼。白居易谪居外地时,发现当地也有烧饼,虽然制作方法和味道不如长安地道,但是在品尝之后,发现新出炉的烧饼,不仅面脆、油香而且还特别可口。
于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自己品味美食的同时,也会身在远地的好友杨大使,寄去了面脆油香、味道诱人的烧饼。诗中提到的“胡麻饼”,就是当时唐朝人特别青睐的烧饼。这种烧饼的制作方法比较复杂,但却具有与众不同的口味。
2.唐代烧饼的制作方法
用面粉、酥油、糖、五香盐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温水和面并等待发酵。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还需要再加多次酥油,这样烤制出来的烧饼才会更加酥脆。唐朝时期烤制的烧饼,除了要放入芝麻、胡桃仁之外,还会在烧饼上刷糖色,目的是让烧饼更加可口。
据说长安辅兴坊的胡麻饼,曾是京城权贵与普通市民的最爱。笔者认为唐代烧饼的制作流程,以及新出炉烧饼的口感、味道等,其实与现代社会中的烧饼相差无几。只不过现代社会中由于工艺更加考究,所以烧饼的样式及口味也更加丰富。
笔者认为,无论是汉代人爱吃的胡饼,还是唐朝人为之着迷的胡麻饼,都是从西域传至我国境内的美食。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胡饼和胡麻饼都是烧饼。只不过在口感和风味方面有一些差异,如果从大方向上来看基本一致。
也有人认为胡饼其实就是馕,相信大家对新疆特别饮食馕都不陌生,这是一种没有馅料的大饼之一,由于在古代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地区曾被古人称作西域,所以馕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胡饼。
事实上,大家只要对比一下现代烧饼与馕的区别就可以得知,胡饼其实是所有饼类食物的统称。甚至在秦汉乃至先秦时期,面条、片汤、疙瘩汤等,也都被人们称作“饼”。而西汉时期胡饼传入境内之后,就变成了对饼类食品的专有名词。
三、廉价又美味的烧饼食俗
无论在唐代还是现代社会中,烧饼都是一种价格低廉,但味道十分美味的食品。现代人在吃烧饼的时候,特别喜欢搭配豆浆、豆腐脑,年轻人则喜欢搭配牛奶、果汁等。事实上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在吃烧饼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搭配米粥或稀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唐朝人的一日三餐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烧饼的影子。无论是王身处高位的王公贵族,还是蜗居于市井之中的普通市民,都对烧饼这种既廉价又美味的食品情有独钟。就像“诗魔”白居易等文人墨客,对烧饼也是爱不释手。
笔者认为,如果从古代早期面食制作特点来看,汉代人在制作烧饼的时候,主要以烘烤、炙烤等方式为主。这一点其实与烧饼原产地,西域或北方胡地的饮食习俗息息相关。
如果从烧饼的起源入手分析,可以发现烧饼从传入中原之后,就像龙卷风一样迅速席卷各地。原本只是一种胡人的日常食品,但却受到了广大中原人的喜爱。尤其是到了唐朝时期烧饼更为风靡,作为一种方便、美味、廉价的食物,烧饼在现代社会中也非常有市场。
四、唐代烧饼口味
面脆酥香只是唐代烧饼的主要特色之一,事实上使用不同工艺和馅料制成的烧饼,不仅具有不同的口感和味道,而且对于不同人群也更具吸引力。唐代烧饼的种类其实十分丰富,油盐、白糖、酥油、芝麻、胡桃仁等,对唐代饮食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笔者认为,通过《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可以得知烧饼在唐朝学习,甚至还会被当做礼品相互赠送。这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烧饼这种食物,在唐朝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之所以烧饼会在唐朝风靡一时,其实主要是因为味道更为诱人。
唐朝时期口味不同、样式各异的烧饼,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烹饪技艺较为高超。虽然很烧饼在刚传入中原之时,无论口味还是口感都比较单一。但由于唐朝时期社会发展比较快,所以烹饪技艺也逐渐达到完善,这也是唐代烧饼火热的原因。
唐代慧琳和尚在《陀罗尼集》中记载:“胡食者,饆饠、烧饼、胡饼、搭纳等”。如果从这句话中表述的意思去看,可以发现烧饼、胡饼仿佛有所不同。但如果从制作烧饼、胡饼的原料,以及制作方法上来看,其实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虽然在不同史料中曾记载,胡饼的制作方式为“烘烤”,但是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烧饼的制作方式也同样为烘烤的。从这一点来看“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其实指的就是用火炉烤烧饼。这种制作工艺与现代社会十分类似,只不过现代人更习惯用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