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
河北民间流传着“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么一说,因此,在河北地区“河间驴肉”就成了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到当地去办事的人,都会抽出时间尝一尝河间驴肉。而现在,这块牌子在很多城市都能看到,消费者慕名而去,就是想尝一尝到底好吃在哪了,嘴里吃着地上的驴肉,心里就可以想象着天上的龙肉,但对于卖的到底是不是驴肉,消费者其实很难说清。
因为驴不像猪羊那样,饲养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之成为食材,猪与羊的生育率都很高,完全可以当成食材来生产,并可以成为一种产来来运作。而驴的饲养成本很高,第一是因为这取决于驴的生育率很低,第二是因为驴的存在意义并不是食材,而是以一种“劳动力”价值的形式存在。换言之,人们即使吃到的是真驴肉,也未必就那么好吃,要么是老死的驴,要么是有其他原因致死的驴,当然也不排除为了卖肉而杀驴的个别情况。
因此,“河间驴肉”成为品牌,这虽然是个事实,那它只能有限地存在于极小的范围内,即使在河北当地,也只能会越来越少。而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河间驴肉”的牌子,这其实并不符合市场逻辑,因为驴这种“劳动力”如果大面积地成为了食材,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能的事,从经济属性和性价比上来说,这没有合理存在的依据,就算是当初“河间驴肉”成名的时候,那也是一种歪打正着,自古河北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地方,而对于驴这样的农耕“劳动力”,如里不是驴本身出了问题,谁能把它当猪羊说杀就杀呢?
这次“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出现了假驴肉,一些人也为“河间驴肉”这块牌子表示了担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但这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从市场角度来说,既然没有那么多驴能支撑“河间驴肉”这块牌子在全国遍地开花,那么它就迟早面临回归故里的一天,因此可以说,“河间驴肉”这块牌子越来越小,反而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这是一个必须要承认的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出现了假驴肉,这其实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谁都明白不可能有那么多真驴肉,对于这么多“驴肉”来说,造假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更是情理之外的事,因为既然这么多人都吃不出真假之别来,那就说明驴肉是可以替代东西。换言之,只要其它的肉也可以做出人们喜欢的口味来,那何不干脆来个正名正身?即是什么肉就挑明是什么肉,这体现的是河间人对烹饪手艺的自信,这不但没什么不好的,反而更能顺应市场,更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