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彬:海南客家人与儋州市客家组织

旅游 学研园 2022-01-18 15:21

原标题:古小彬:海南客家人与儋州市客家组织

海南客家人与儋州市客家组织

作者:古小彬(海南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执行会长)

·

左起:古小彬副秘书长、贺县刘小春、黄克铭会长/ 1991年/儋州市客家联谊会

海南岛位于祖国最南端,是天之涯海之角,古为“夷蛮”之地。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滨风光旖旎秀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土产与矿产资源。琼州海峡宽约20公里,是海南岛和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总面积约32200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据文献记载,早在宋朝时期,就有广东梅州、始兴等地客家先贤来琼州任职,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与文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在宋末元初,江西吉水籍客家人、宋丞相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潜身渡海来琼,访万宁县东山岭时,看见此地风景秀丽,择居万宁县梁村。文天祥的儿子文环生,在宋亡之后为避难离开吉安,迁来琼州昌化县(今昌江县)。由此可见,客家人渡琼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现有30多万客家人,主要居住在儋州市、琼中县、澄迈县、定安县、万宁市、文昌市、临高县、白沙县、屯昌县、陵水县、昌江县、海口市、三亚市等县市,以儋州为最。

儋州市那大镇在明朝万历之前就有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据《儋县概况》介绍:“那大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设那大营。原有两个村庄:一个叫那恁村(讲临高话),一个叫大同村(讲客家话),后来两村各取一个字合为那大。”儋州市的胜利街,是地道的客家街,一度称为“梅县街”;儋州市南丰镇,一直被誉为“客家镇”。琼中县松涛镇,是印度尼西亚客家归侨开辟的圩镇,曾称作“爪哇街”。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是一个以客家话为主要语言的农场,农场客家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排华期间回来被安置在这个农场的客家华侨和侨眷。

海南岛早在1905年就由客家先贤钟鹰扬、钟可权、杨梦蕉等在儋州那大海北街(今儋州市卫生局内)组织成立了客属团体——“客系大同会馆”,至1919年时改称为“渡琼会馆”,解放后随着民间组织的消失而逐渐消失。尽管如此,但由琼崖道尹饶芙裳题写的“渡琼会馆”石匾,至今犹存,是客家人在海南岛生息、发展、走向辉煌的见证,更是客家人精诚团结、拼搏进取的精神凝聚。

儋州市客家联谊会第三届选举大会

儋州市客家联谊会第三届选举大会 ,古小彬副会长发言

现今活跃于海南全省、乃至海内外的“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其前身为“渡琼客家那大联谊会”,是1991年1月13日在海南建省、建立经济大特区的大好形势下,由旅港客商古剑锋先生偕同本地客家人、渡琼客家人郭坤梅、廖固、曾家风、梁柏松、古鼎芳、古益璧、唐棠、戴祥娣、戴进、黄克铭、黄友华、钟守甫、梁春田、古小彬、唐智勇等一起创建成立的。至2001年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时,通过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推举德高望重的原儋县县委副书记、海南省委党校助理巡视员刘治尧先生为会长,并将“渡琼客家那大联谊会”更改名称为今天的“海南省儋州市客家联谊会”。

儋州市客家联谊会的主要宗旨是与海内外客属同仁联络乡情、互通信息、增进友谊、引进资金与人才、兴办教育,弘扬客家精神,振兴中华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从先前的“渡琼客家那大联谊会”发展到今天的“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因“客家”二字而一直凝聚客家群体的社团组织,已经艰辛地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在这风风雨雨的十五年中,取得成绩是比较显著的,如:多次组织会员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参加球赛、新春茶话会、旅游观光、节假日聚会联谊等等;慰问、关心客属老、弱、病、残人员;为客属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深受会员及客属同胞感动,也得到政府的高度赞扬和社会的好评。

原载《客家纵横》2006年第三期,总第47期

左3刘治尧会长、左4古小彬副会长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