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不只有黑茶
湖南省安化县作为传统产茶区,出产绿、红、黑三大茶类。不光是可以简单生产,而且每类都有名茶。只是如今安化黑茶火爆,反倒把另外的两种茗茶给埋没了!
安化县绿茶类中倒还有一款“安化松针”,入选湖南省十大名茶,可以讲是名声在外。唯独是安化红茶,知道的人最少。
至于湖南红茶,知之者甚少。要说起安化红茶,那现如今更是没什么名气了。
殊不知,早在150年前湖南红茶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国红茶出口总量的27.6%。湖南红茶,曾经在中国红茶界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地位。
安化红茶,则是湖南红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历史文献记载:
清·同治《巴陵县志》(1872年)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洋人通商后,广人每携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
清·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道光末(1850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斤。”
清·同治《安化县志》(1872年)载:“越咸丰间,发逆猖狂,圜客裹足,茶中滞数年。湖北通山夙产茶,商转集此。比逆由长沙顺流而窜,数年,出没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
1992年版的《安化县志》有非常明确的记录:
清·咸丰四年(1854年),粤商来县制作红茶,其后,红茶生产不断发展,声誉日隆。为湖南红茶的代表茶,称“湖红”。
清·同治七年(1868年),当局又厘定红茶章程八条,收购红茶统一以刘公秤为公称。
清·同治《安化县志》(1871年)记载:“方红茶之初始也,客有冒称武夷求售者。”
公元1840年以后,外商纷纷涌入,红茶出口量不断扩大。仅仅福建红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外省茶商纷纷派员,到湖南茶区倡导生产红茶。
公元1854年(即清咸丰四年),广东茶商自湘潭到安化试制红茶。随后,晋商、鄂商业纷纷来到安化定制红茶。制作红茶的技术,慢慢自安化又传入邻近产茶县。
从此,湖南省即黑茶、绿茶后,又增加了一项大宗出口茶类——工夫红茶,对外统称“湖红”。
湖红,始于安化。安化红茶,也可说是湖南红茶之代表。
湖南红茶的兴起
中国茶叶融入世界市场后,给安化茶叶带了新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外对红茶需求的剧增,在原本不产红茶的安化催生了闻名世界的安化红茶。
(红碎茶)
安化历来以生产黑茶著称,安化产制红茶,始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五口通商以来,广东成为我国茶叶最大的出口口岸,广东茶商货源严重不足,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以出产优质茶叶闻名的安化,从湘潭进入安化境内后,见境内山峰重叠,河溪网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叶资源丰富,加上人工工资低廉,于是设庄收买鲜叶,传授当地茶农初制技术,制造红茶,称为广庄红茶。
最初开始时,茶商收购茶农的红毛茶后,精制成箱,仿照武夷红茶式样,以武夷红茶的名义,销往欧美,市场反响良好,于是公开使用安化牌号,同样很受欢迎。随着红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品质逐渐改进,成茶色泽乌润,汤色红亮,市场信誉日益高涨,俄国、英国、美国等国茶商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由于安化红茶生产效果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长沙、平江等县,也相继仿制生产。《湖南的土特产》记载:湘茶(红茶)出口最盛时期,为光绪中叶,达九十万箱,岁值一万两以上。
迈向巅峰
安化红茶迅速走红,很快兴起了“红茶热” ,“嗣因红茶销路畅旺,售价亦佳,一般茶商乃纷纷改制红茶,即向日晋商之专制黑茶者,至此亦以采制红茶为尚。”《湖南之茶业》上是这样记载的。
安化茶商以广帮、西帮、本帮为主,并有其它各帮,兴盛时期,在广帮的影响下,各地茶商纷纷涌入东坪、小淹、江南、酉州、黄沙坪等处经营茶叶,正式悬牌经营者约200余家,规模大的茶行有80余家,年出产茶叶70至80万箱。
当时,茶叶产量大、销量大,而且售价高,以当时的红茶细货而论,品质只相当于现在的三、四级标准,最高价格,每百斤可折换大米2816斤,一般价格也在1000至1800斤大米之间,每百斤折合白银60至80两,比其他各县红茶售价高出一倍以上,当年茶农有“斗米斤茶”的说法。茶叶收入成为茶农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证。
这段时期,外销红茶最多的年份可达35至40万箱(一箱为0.5关担,一关担为60.48公斤,合10584至12096吨),数量占全国出口红茶的12.1%,占湖南的44.5%。其中汉口输出22万箱,其余输送恰克图和广州、上海出口,茶叶售价每关担一般在42至56两白银之间,最高的达80两,茶商获利颇厚,政府税收充盈。
(1985年安化茶叶产区图)
清末民初,安化“湖红”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足而立,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更引人自豪的是:在1915年(民国四年),安化红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同时获得此殊荣的还有贵州茅台酒。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盛况)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
据日本《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记载: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安化茶人就在此制作红茶,当时年产十万箱,十分之六、七销往俄国,其余销往英美,成为“湖红”的发源地(雷男《安化茶业调查》)。光绪年间,安化红茶大发展,年产多达四十万箱(《湖南之财政》第三章)。
“湖红”安化红茶首获国际金奖,轰动了世界茶叶界,美、日各国和国内各省茶叶界人士纷至沓来。在湖南省主席谭延闿的支持下,1916年(民国五年),中国第一个茶叶学校——湖南省茶业讲习所成立,招收茶商茶农子弟,预设两个班,展开茶学专业教育。193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在《湖南省茶叶视察报告》中指出:“湖南茶叶学校(即茶叶讲习所)较其他各省完备。”
1920年湖南省茶业讲习所由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1927年迁黄沙坪而酉州。1928年7月,因办学经费困难,教务主任冯绍裘奉命宣布停办,将其改为湖南省茶事实验场,即著名的安化茶叶试验场前身,冯绍裘担任第一任场长,采取“审慎计划,扩大规模,试制红、绿、黑各茶,以图技术上之改进”的办场方针。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由长沙迁往安化茶厂所在地的东坪酉州,使之成为湖南省安化茶厂的地理基础与最早的茶学教育根基。
1942年,曾任安化茶场副场长的茶学专家王云飞撰著《茶作学》一书,由蓝田书报刊社正式出版二册,湖南黑茶学会发行。这是湖南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茶学专著,开创了湖南茶学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湖南省安化第一茶厂)
1952年9月,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贝可夫,率领索利卫也夫、哈利巴法与研究生鲁奇金一行,来到安化茶厂考察从事红茶、黑茶研究工作。安化茶厂成为湖南首个接受外国茶学专家的厂家。
湖南安化茶厂的发展历史,成就了两位茶学大师:一是“红茶大师”冯绍裘;二是茶学专家黄本鸿。
(冯绍裘铜像)
冯绍裘,湖南衡阳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农业专科学校。1924年春,冯绍裘担任湖南省茶叶讲习所教务主任。1928年7月,冯绍裘奉命去安化,将茶叶讲习所改为湖南省茶叶试验场,即著名的安化茶场,亲自担任第一任场长。解放后担任湖南省茶业公司总经理,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副教授。他是“红茶大师”,在安化茶场从事茶叶科学研究14年,创制红茶精制加工工艺流程70多道工序,被尊为“红茶大师”。1936年他将红茶制作技术传授到云南,成为“滇红”的创始人。1995年云南凤庆茶厂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意在厂内为他雕塑一尊铜像。
(黄本鸿编著的《红茶精制》)
黄本鸿,字石舞,湖南湘乡人。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湖南大学前身之一),192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先后担任汉阳兵工厂、江西安源煤矿工程师和湖南省湘岸榷运局会计师。1938年,黄本鸿担任第三农事实验场安化茶场主任兼技师与精致茶叶示范厂厂长。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奉命成立中国茶叶公司湖南分公司,将酉州的华安、晋安、大中华等私营茶叶加工厂合并之,成立湖南省安化茶厂,委任黄本鸿为第一任厂长。
1940年初,黄本鸿在安化率先组织茶叶合作社,而后又土法上马,提炼红茶素成功,每50千克低级红茶可提炼红茶素1—3磅(1磅为453·59克),每磅价格为100银元。1950年湖南省安化红茶厂成立,他继任解放后湖南最大茶厂第一任厂长。这年冬天,新中国在杭州举办首届全国性制茶技术培训班上,他被聘请为技术课长;1951年他在中南地区茶叶经理厂长会上介绍《试行定额管理的制茶方法》,并在武汉大学讲学;1953年编著《红茶精制》一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红茶精制专著。
新化县被授予“湖红之源”称号
传承“湖红”基因,新化红茶升级再出发。2021年12月10日,在2021第十三届湖南茶业博览会暨新化红茶推介会上,新化县被授予“湖红之源”称号,这意味着确定了新化红茶具湖南红茶源头之实,未来,“湖红之源”这个定论将为新化红茶进行文化赋能。
(湖南茶博会组委会为新化县颁授“湖红之源”牌匾)
最近,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被授予了“湖红之源”的称号,引起了众多茶人的非议。
“湖红之源”,从这个词的意思来看,是对历史的一种陈述,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存在授予。你可以授予“湖红之冠”“最牛逼的湖红”之类的称号,对历史进行授予,在语法上是不成立的。
那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这个标签和新化关联起来呢?我们用学术视角去看,有重大考古发现,有新的文献发现。所以,“湖红之源”这个标签,是不存在授予的,但是可以有发现。我们发现,新化是湖红之源,然后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在学术层面,掀起一些讨论的浪花,这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授予一种关于出生的历史,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其实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皇帝赐“姓”,跟着皇帝姓,是一个莫大的荣誉,所以连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祖宗都可以不要了。在皇权时代的,这种冰冷到骨肉相残的事情是频频发生的。所以,这一次“湖红之源”以领导的名义授予,在湖南红茶产业内部掀起的摩擦,与这种血肉模糊的历史是何等的相似啊!这个行为本身和我党实事求是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在授予“湖红之源”的历史资料列举中,相关报道提到:“从源头说,新化产茶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渠江流域为明清两朝贡茶产地,贡茶历史超520年”。
这句话,粗中有细,唐宋时期关于新化的史料更多的是模糊的地理定位。所谓“谭邵之间”,等同于在地图上画了个圈,你很难和眼下的行政区划缜密的对应。而明清时期关于湖南的贡茶是很清晰的,这句话却故意模糊了。就清朝而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的《宫中进单》非常明确的记载了湖南贡茶的情况。主要有:君山茶、安化茶、界亭茶。
君山和安化大家很熟悉,界亭靠近现在的沅陵产区。当然,这和“红茶之源”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可以看到行文者打马虎眼的本领。
写到这里,脑海中突然回响起最近在央视新闻频道听到的一个关于红茶的广告:
“从红茶起源,到金骏眉创始,传承红茶四百年。”
广告就一句话,已经彰显了这个品牌两个重要的产品,一个是正山小种,一个是金骏眉。正山小种代表着传统,金骏眉代表着创新。他们的存在,扛起了中国红茶的大旗。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果他们缺位,我们关于红茶的体验经验更多的可能会来自于英国、来自于香港。那里面,还有中国味道吗?
中国红茶品牌众多,我们在市场上逛一圈,也许你会看到: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祁红··· ···
为什么会看到他们呢?你把这几个产品放到一起开汤,然后在大街上随便找一群路人过来盲品,这四个茶,至少会给你四种风味。然后,你在一一对应,告诉他们哪个是哪个。这是关于口感的认知成本。
也许,复兴湖红,不仅仅是要着重抓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而应该是集合整个湖南所拥有的种质资源、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品质稳定,特点鲜明,功能凸显的现代湖红产品。将它和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祁红放到一起,蒙着眼睛的路人甲也能记住它。
(世品汇杂志综合来源:多聊茶、益阳日报、安化黑茶零售网、洪漠如,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