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美食博物馆:作为激活地方想象的媒介

旅游 弘博网 2021-12-27 20:01

原标题:顺德美食博物馆:作为激活地方想象的媒介

2021年12月11日,顺德美食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以食为媒”的“顺德饮食地理和城市行走”分享活动和“地方、音乐与实践”特别策划活动,这是继11月28日的“一思一食”第一期“食于冬至”美食文化对谈之后的第二期主题活动。

“一思一食”系列海报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本期活动是一个从早上10点开始,持续到晚上11点半的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参与活动的观众并不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少,反而到了晚上竟然座无虚席。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如此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前来?顺德美食博物馆的活动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

一个开放和包容的话题平台

顺德美食博物馆由顺德区政府支持,顺德华侨城筹建,是以展示、普及、交流顺德美食历史和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馆,致力于推广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独特城市魅力。博物馆于2019年9月开馆,位于顺德欢乐海岸广场1栋1楼,2楼为国际美食文化交流中心,建筑面积约 3700 平方米。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地志类博物馆,顺德美食博物馆作为一个行业博物馆,具有展示内容专业、运营管理多元、资源调动灵活等特点。

顺德美食博物馆入口 图片来源:于奇赫

当下的博物馆越来越强化教育功能,开展了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讲座是博物馆公共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围绕博物馆的定位、收藏来邀请专家、学者阐释其观点。“以食为媒”的主题分享“顺德饮食地理和城市行走”邀请了三位嘉宾,分别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邓启耀,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胡介鸣以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青云文社研究所学术主持肖剑。

主题分享“顺德饮食地理和城市行走”现场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邓启耀教授在题为《“味在顺德”吗?——流动与舌尖上的文化体认》的发言中,首先强调了“美美与共”的理念,即在欣赏自我的同时也要赞美别人的好东西。邓启耀教授通过展示大量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食物及其制作过程的图片,拓展了观众对于“美食”概念的认知。

邓启耀教授发言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艺术家胡介鸣在题为《顺流而下:移动,出发或回转》的发言中,认为艺术也是一种烹饪,不同语境当中的美食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艺术家胡介鸣通过介绍自己在深圳OCAT双年展中展示的一件作品,阐述了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在地性创作的意义。

艺术家胡介鸣发言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肖剑副教授在题为《以食为媒:顺德饮食地理和城市行走》的发言中,认为视角、对象和关联共同构成了顺德的饮食地图;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审视美食,才能突破它原有的意义,从而为人类生活方式进行注解。她以冰花梅酱为例,提到了男性主导的、工业化的公共空间,与女性主导的、手工化的私密空间,所产生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肖剑副教授发言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在现场观众提问环节,一位60多岁的观众发表了自己对于顺德美食的看法,表示自己并不认同邓启耀教授的部分观点。而这位观众所发表的关于顺德美食的观点,又引起了后排观众的争论,二人在现场面对嘉宾和其他观众进行了简短而精彩的交流。

现场观众发言 图片来源:于奇赫

笔者随后同这位60岁的观众交谈,得知他在退休后专门研究广府文化,这次专门从广州赶来参加活动。可以看出,博物馆通过提供这样一个具有开放和包容性话题的平台,让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进行沟通,让观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开启更多的对话。

博物馆里的纪录片放映和乐队演出

午饭时间过后,博物馆开始了1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放映。此次活动得到了美国纪录片教育资料库(Documentary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DER)的授权,放映内容为瑞士籍法国民族音乐学家Hugo Zemp的两部纪录片——关于非洲打击乐器巴拉风(Balafon)的《朋友,欢迎!》(Friend, Well Come!2002)和《木头和葫芦》(The Wood and the Calabash,2002)。这两部纪录片是他的纪录片系列《巴拉风大师》的其中之二。

《木头和葫芦》截图 图片来源:store.der.org

下午的活动从地方开始,走向了音乐创作。安徽大学副教授、《碧山》杂志书主编、策展人左靖带来了题为 《地方与食物》的发言,内容从馔饮绘到零饥饿、从南坡家宴到d47食堂、从世界麦面到实验音乐《野莲出庄》均有涉及。左靖通过分享自己策划的众多乡村建设案例,向观众展示了地方如何通过食物让人们感知,以及由此引发的忧虑和满足。

策展人左靖发言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第二位分享的嘉宾是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刘庆元与旧天堂书店合伙人、独立音乐策划人涂飞,他们带来的题目是《从庞麦郎到马⽊尔——旧天堂书店的音乐生产与实践》。两位嘉宾语言幽默、风趣,引起台下听众的阵阵笑声。他们主要探讨木刻、音乐与视觉语言的转译与传达等问题,也从侧面讲述了作为一家独立音乐厂牌的书店如何激活地方。

刘庆元与涂飞发言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现场观众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最后一组分享嘉宾是茂涛与张晓舟,他们分享的题目是《秀才与阿嫂——五条人的源与流》。茂涛是五条人乐队的核心成员,这支地方乐队因为网络节目《乐队的夏天第》风靡全国。对于五条人,大众也喜欢将市井、草根、底层等标签贴到他们身上,而容易忽略他们作品和艺术实践中敏锐的当代性。张晓舟阐述了地方歌谣对于五条人音乐创作的滋养,茂涛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首《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

茂涛与张晓舟发言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茂涛现场演奏《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现场观众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到了晚上,前来参与活动的观众逐渐增多,过道里面也站满了人。活动开始前,室内与室外都是一致的黑色,聚光灯打在了舞台上,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拉马镇弦制作专家及演奏家‍俄木曲叶和他的朋友为现场观众讲述了口弦的历史、材质与构造等知识,并现场演奏了《从一片到五片》。

俄木曲叶在现场演奏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在休息10余分钟之后,使用中国竹笛在民族、爵士和即兴音乐中游荡的老丹带来了《出神》。

老丹在现场演奏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最后,以冬不拉演奏者和哈萨克民谣的现代集大成者马木尔的新乐队Mask,带来了新作品《寂静》的首演,将白天的讲座现场变成了“LiveHouse”。

老丹在现场演奏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博物馆对地方性的关注

通过顺德美食博物馆第二期“以食为媒”主题活动可以看出,博物馆围绕“顺德”和“美食”两个概念进行发散,引申到当代艺术、纪录片、音乐等领域。其活动中所讨论的话题虽然看起来十分宽泛,但是都与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的思考息息相关。

顺德美食博物馆展览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顺德美食博物馆虽然是一个行业博物馆,但因为具有很鲜明的地方性,所以也承担着地方博物馆的某些功能。正如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所言,地方博物馆“总是与某一片特定的土地相关联,承担着这片土地各种记忆载体的收藏、研究与阐释的职责,并藉此增进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热爱。”顺德美食博物馆主要是承载因为食物所引发的记忆,并且需要和年轻的一代建立更多的联系,所以会邀请乐队在博物馆中进行分享与演出。这样,顺德美食博物馆就树立起一种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形象,更加开放、多元、有趣。

顺德美食博物馆展览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顺德作为一个“网红型美食城市”,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中成为了一种以味觉为主导的消费景观和旅游产业的一个链条。人们频繁地造访这座城市,只为能够探寻一种特殊的味道。“网红城市”的打造除了带动城市品牌效应和增加商户的旅游收入,很难给当地人带来新的价值观念。因此,当很多空间、行为、语言都在变得迎合外来消费者的时候,顺德美食博物馆却根植于“地方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培育社区,用多种艺术实践去激活公众的参与热情,增强观众对于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良逢沙村市场旁早餐店里摆放着食客们存留的白酒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人们对于土地与传统的认同感并不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明确的出生地点,有的人一生只在一个狭小的地理区域中生活;而有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与某一具体地点的联系越来越少。很多在小地方长大的年轻人喜欢到大城市生活,虽然近几年这种趋势有所减弱。顺德是一个文脉积淀尤为深厚的区域,但是这座城市除了传统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可能性?在年轻一代的顺德人眼中的是什么样子?什么东西最能够代表顺德?所以,为了激活人与地方的深度联系并了解地方性,顺德美食博物馆在展览之外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顺德青云文社会文》,1919年,顺德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青云文社历史研究所

正如美食博物馆策展人、此次活动的策划和发起人陈东说:“我一直围绕‘在地方’策划一系列的活动,以饮食、音乐、风物、建筑等为载体,置身于历史里的未来,通过艺术家、研究者的驻留和艺术创作的转化,激发地方想象,再超越地方,构建平台和更广阔的联系。”

为期一天的活动让观众有了更多时间上的选择,可以随时加入;当然,这也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顺德美食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体现着一种很强的“存在感”,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欲望,这是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所在。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