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五一商圈,伍厚德堂在高高低低的建筑里并不起眼,坡子街来往的游客们,大概不知道在这座只露出一半模样的精致公馆小楼里,竟然能找回传统又经典的长沙菜。
古法蒸肉,似乎与伍厚德堂公馆本身的气质融为一体,它不为自己吆喝,只是静静地让来往食客们品尝着独有的韵味,品菜,品文化,品人情。取名直接,呈现也简洁。它并不像其他餐饮门店的招牌菜一样,高调宣示自己的地位。从选材到烹饪都极尽朴素纯粹的气质,主材料是湖南人最熟悉的乡里土猪,肉切成厚块,叠上两片上好的肥肉,所用的调料也无非是寻常的盐、味精、浏阳豆豉、红干辣椒粉,为了能使它好看些,还会再来上一些酱油。一切就绪,用保鲜膜封好,痛痛快快地在整柜里蒸上2至3小时,浓郁的肉香跑不出去,只得与肥肉当中的油汁一起被留在碗钵中,混合交织成诱人的颜色,上桌前撒上的葱花,则再添一抹清香。
这道菜自开店以来,就一直存在。从当初的老式蓝花碗到后来的泥色碗钵,器皿几经变更,但做法基本保持不改。新客们好奇是怎样的“古法”,而老客们则钟情于这种熟悉又传统的口味,古法蒸肉就这样一直停留在菜单上长盛不衰。它不曾像辣椒炒肉或剁椒鱼头等湘菜一样爆红、簇拥着大批粉丝,但成长的食客们也慢慢“开了窍”,逐渐能够欣赏体会这种微辣而不浓烈、柔而不腻的口味。这不,它还被评选为2021年度经典湘菜,真能用上那句自恋又老土的形容,“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但为什么偏偏是古法蒸肉?若论烹饪技巧,它并无稀奇,只不过沿袭湘菜烹饪手法当中的“蒸”进行了小小的发挥提升——无水干蒸;若论身价,店里比他名贵的食材如水鱼、雪花牛肉、波士顿龙虾、娃娃鱼并不少,猪肉的确“平平无奇”;若论摆盘和呈现,它也没有流行的网红菜们“声色影像”花样玩尽,引人注目。所以说,古法的重点从来不在于什么“法”,而是“古”。
古的意思,是遵循传统,用尽可能天然的调味方式,简单的手法来烹饪。这种“古”的气质,也深入体现在店里其他菜品中。一道看似简单的米豆腐,为了改善单一的口感和口味,厨师巧妙地在当中放了少量酸冬瓜,让整道菜的绵软之中又新添清爽的口感和微酸的味道。
用豆豉辣椒来蒸的做法,本就是在湖南流行已久的做法。而对于厨师们来说,越是简单的烹饪手法,越容易保持口味稳定,但这不仅考验着食材的品质,同时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容易被模仿。恐怕就连从不进厨房的人,多看几次、吃几回也能琢磨个八九不离十,更何况那些“猴精”的研发厨师们呢。
看似大同小异的“蒸肉”,要占好一席之地,自然还是需要些本事。追问其原因,年轻店长腼腆一笑,“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呢?那可能就是我们用的食材比较讲究吧。”简单一句话道破菜品小秘密,“这道菜以瘦肉为主,所以选用土猪的前腿肉,吃起来会更加细嫩些。”餐饮人们都明白的简单道理,只要食材好,体现本味即可。
在热闹的商圈里,总是不乏新奇的口味,在这里做餐饮的人,似乎总是善于吸取游客对口味的意见,厨师们也乐于推新菜、研究新口味,希望以此招揽更多前来游玩的客人。而像伍厚德堂一样身处繁华,却追求这种“极简”,坚持做自己的口味,显得很特别。
什么样的菜能被称之为“经典”?你来我往的餐厅里,有的菜,卖着卖着就没了,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来店的客人里,每一桌总有那么几道必点的菜;也正是这些菜,支撑起了一个店、一个品牌,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