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菜,一种充满年味,代表北方平民饮食文化的河南特产

旅游 史鉴中原 2022-01-09 12:42

原标题:粉条菜,一种充满年味,代表北方平民饮食文化的河南特产

粉条菜,一种充满年味,代表北方平民饮食文化的河南特产

全国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特产,这些特产在本地特殊的人文环境中诞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饮食领域。天津的麻花,内蒙的奶茶,山东的大饼,浙江的酸笋等等不一而足,今天我们聊一个小编家乡---河南禹州的粉条菜。

制作过程

粉条的原材料是红薯淀粉,但不是所有的红薯其淀粉都可以做粉条。粉条最早产生于河南禹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禹州因大禹治水得名 ,也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首都,所以也称为夏都。

古代的禹州农民在冬天的时候除了白菜萝卜几乎没有其它的蔬菜,于是就琢磨着如何生产一些能长期储存的干菜。秋天是红薯收获的季节,红薯产量较大,但是不易储存,红薯窖的保鲜时间有限 ,时间太长依然会坏掉,所以人们慢慢就开始合计着如何把红薯这种粮食转化成蔬菜。

禹州大禹像

首先,人们把红薯用物理方法磨碎,用清水把磨碎的红薯中的淀粉冲出来,集中沉淀。在磨碎红薯之前需要把红薯洗干净,洗红薯可是件体力活儿。红薯不像小麦,块头大形状不规则, 自身携带大量泥土,人们将其倒入盛满水的缸中搅拌,然后再捞出来。

人们把洗干净的红薯用石磨碾碎,然后用清水将其中的淀粉冲入一个干净的大池当中沉淀。两三天之后,淀粉就在水池中凝固成块,但此时的淀粉有很多杂质,需要进一步过滤。

接下来,师傅们把已经凝结的含有杂质的淀粉再次打碎,溶解到水中,搅拌均匀,然后一盆盆地舀起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细网兜当中二次过滤,这次几乎所有的泥沙树叶红薯细渣都会被过滤掉。

过滤后的淀粉汁再次流入大池,沉淀凝结。几天之后, 淀粉彻底凝结在水池底部,上层的水浆全部放掉,晾晒少许时间。然后人们会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洁白如雪的淀粉挖出,倒入粉兜(一块儿细布),吊起来控干水分并晒干。生产手工粉条的原材料就准备好了。

接下来是生产粉条的环节。把已经过细的红薯淀粉打碎成面粉状,倒入一个大瓷面盆当中。用刚烧开的滚水倒入面盆,这时围在大瓷面盆周围的几个人拿着搅拌用的木棒,立刻快速地搅拌开水和淀粉,以使开水和淀粉融合均匀。在这个过程当中搅拌的动作必须极快,因为高温会使光滑细腻的淀粉迅速烫熟并极易成块,所以搅拌的速度一定要大于淀粉结成“疙瘩”的速度,否则这一盆粉就费了,无法制作成粉条。

大家满头大汗地把一盆粉糊搅拌完成之后,就开始下粉条了。下粉条需要一口直径接近两米的大锅,用大火烧开。大锅的上面有一个漏勺,师傅们把搅拌好烫熟了的粉糊倒入这个西瓜大小的漏勺里,粉糊就会从漏勺的细孔里像一根细丝一般流出来,流到烧满开水的大锅里边。这时另一位师傅用长筷子迅速夹起被开水煮过的粉条,引入到一旁的凉水槽里边将其快速冷却。

过了凉水的粉条又被另一端的师傅捞起,快速盘到一根指头般粗细的光滑木棍上,盘满之后由其他人带走放在一旁的凉席上冷却 ,然后再挂起来冷却。整个过程是一个手工的流水线,大家配合务必要连贯默契,否则粉条在开水锅里停留的时间控制得不好,会导致粉条不熟或者过熟。

冷却后的一杆杆粉条,通常都会被挂到田地里的晾晒场里,因为接下来要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冷冻。北方的夜晚寒冷刺骨 ,零下十度左右是冻粉条的最佳温度点。禹州的传统手工粉条之所以闻名全国,除了制作环节的核心技术外,还有一个是本地的自然气候特征。

粉条菜吸引人的核心因素是光滑和筋道,光滑主要取决于淀粉的过细程度和搅拌技术,筋道则取决于冷冻环节。没有经过冷冻的粉条没有筋道的口感,像粉丝一样,这不符合北方人炖菜的需求。

冷冻的温度如果太低,比如放在东北气候下,粉条内部的物理结构会遭到破坏,第二天太阳将其晒干之后特别脆干,一触即断,不易储藏和运输;温度如果不够低,粉条的筋道程度会大打折扣。所以,好粉条必须要碰上合适的天气。

待下好的粉条在田野中冻上一晚上之后,硬邦邦的粉条会在阳光下融化掉冰水,最终晒干。同样,前面的工作和冷冻都没有问题,最后的晴天晾晒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如果恰逢第二天阴雨天气,粉条没有快速晒干收起,就会直接成为失败的产品---口感下降或者糟脆易断。

就这样,原始的手工粉条就制作成功了。

后记

中原普通大众吃饭没有南方人那么讲究,南方人喜欢做几个菜用不同的盘子盛装,北方天气寒冷的时间较长,可能做完这个菜上一个做好的菜就已经凉了,所以他们索性就把很多菜放在一起炖,每个人抱着一大碗菜蹲在大门口,就着刚蒸好的热腾腾馒头,一口馍一口大锅菜,吃得特攒劲。

炖菜里边除了青菜和肉,粉条就是专业为炖菜而生的。真正的好粉条久炖不烂,爽滑筋道,是北方人冬天里大锅炖菜的灵魂。可以这么说,河南人冬天里的大锅炖菜,粉条的重要性要大于肉的重要性,肉的存在是服务于粉条菜的。

粉条与现代

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到来,粉条逐渐从一个地方小吃成了一种产业,粉条这个禹州特产逐渐要走向全国,于是很多生产加工粉条的企业就逐渐诞生。研磨机,过滤机,搅拌机,冷库等现代化设备一拥而上,传统的手工粉条生产工序大部分由机械代替,流水线的终端,是各种精包装的粉条,晶莹剔透,规格化一。

为了达到进入市场的食品安全标准,工厂对粉条的颜色,形状,以及粉条内部各微量元素都做了严格的控制。最终,这种规模化的,走向全国的禹州“特产”却不是真正的禹州特产,它离真正的禹州传统手工粉条相去甚远。

很多的粉条工厂为了经济效益,使用了成本更低的木薯淀粉,这种薯类的淀粉生产出的粉条和传统红薯粉条区别不大,口感也八分相似,但成本连传统粉条的一半都不到。市场经济之后,这种市场化了的工业化粉条充斥了大部分粉条销售市场。就连很多禹州以外河南本地人都表示,自己好像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手工红薯粉条。

手工粉条

后记

传统工艺和市场经济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特产只有在它的家乡才能展现出它的特色,离开了家乡就失去了灵魂。禹州传统粉条的手工工艺决定了产量的有限性, 掌握核心技术的师傅很难通过文字声像将工艺传播开来,只能通过当地的师徒传承继承下来。

使禹州手工粉条最具“禹州味儿”的核心除了工艺还有当地的水质和当地薯种,而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和核心工艺当中必须的物质,却又是食品流通要求的安全标准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想尝到真正的禹州传统手工粉条,还是来禹州本地来看看吧!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