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十二月,为何又称“腊月”?
中国人的年味,是吃开始的。所以,农村才有俗谚:“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说明,“年味”之吃,是始于“腊八节”的,因为“腊八节”要吃“腊八粥”。
所谓“腊八”,是指腊月初八。腊月就是农历的十二月。那么,农历的十二月为何又称“腊”月呢?其实,“腊”字也是与吃有关的。
“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农历十二月的天气,云量较少且少雨干燥,吹西北季候风,这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
老黄的老家信阳,现在仍保留有腊月制作腊味的食俗,就是将鸡鸭鱼肉先用盐腌透,然后直接挂于屋檐下晾干,不用像川湘一带那样,还得烟熏火燎。老黄觉得,这种“腊法”应该就是最传统的方法了。
除了制作腊味外,作为岁末的十二月,还承载了另一功能,那就是祭祀天地与祖先,汇报一年来的成绩,祈求来年的福祉,是为“腊祭”。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腊祭的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分别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
旧俗的“腊祭”,一家之长会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这里说的是普通人家的“腊祭”,帝王之家,还得祭天祀地,以求国泰民安。
“腊祭”的时间并不确定,是可以持续一个月的。那么,“腊八节”又是源自何时呢?
其实,“腊八节”最早是源自佛家,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
每逢腊八,寺庙会免费向信众施“佛粥”,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腊八粥”,佛语中,腊八粥最早被称为“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佛祖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佛教徒遂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本为佛教节日的“腊八”,是如何演变为人人接受的民间节日的呢?
对此,史料虽无确切记载,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普通大众是被“腊八粥”的美味所吸引,而慢慢接受这种“食俗”,从而变为一个固定的民间节日的。
因为,中国人习惯过节,但凡有点纪念意义的日子,比如屈原投江日、介子推自焚日、牛郎织女相会日……大家都可以找个理由聚在一起,猛撮一顿,这样才不辜负长年受委屈的胃。
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写过一首腊八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陆游的这首诗,是写于他罢官乡之时。赋闲在家的陆游,心情是矛盾的,既有现实世界感到激愤不满,又尚未完全意冷心灰,虽然年已四十余,但依然渴望东山再起。
某年的腊月八日,虽然天气寒冷,身体多病的陆游仍策杖出行。一路欣赏乡村炊烟袅袅牛迹重重的素朴幽静的生活图景,一边喝着邻居的腊八粥,感受融融春意,也期盼自己人生的春天早点到来。他心中所想,或许就是“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从陆游的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腊月初八食粥也已由佛门传入民间,并被民间所接受。
中国人好过节,已经是融入血液中了,不仅仅是传统节日,就连外来节日,国人也会欣然接受,比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之类。
这还不算,即便是商家为了倾销而生造的节日,人们也照单全收,并疯狂为之买单,比如“双11”、“双12”,谁没为此“血拼”过?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虽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但是,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也各有不同。
我们老家的“腊八粥”,用料相对简单些,有粳米、糯米、红枣、豆类、花生、冰糖,等等。一般人家都凑不齐八样,视家中存货,有啥就丢进锅里,吃的就是个节日的念想。
你们家的“腊八粥”,都下哪些猛料呢? “腊八”了,为家人熬一锅暖暖的“腊八粥”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