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旋探秘:在洛阳和济南常见的地方名小吃,居然起源于南京?

旅游 生活终若说 2022-02-02 11:19

原标题:油旋探秘:在洛阳和济南常见的地方名小吃,居然起源于南京?

聊聊油旋。

北方的朋友,应该很多都见过油旋这种小吃。它似烧饼非烧饼,似油饼非油饼。最好刚出炉就赶快吃,此时外皮酥脆,内部软嫩,油香四溢。在洛阳,它可以搭配驴肉汤,米线,馄饨,胡辣汤等,耐饥得很。

在济南,油旋的名气更大,而且做工更加精细。它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形似螺旋,像只小碗。虽然济南人平常都是配鸡丝馄饨吃,但有些会吃的人,还会打一个鸡蛋磕到油旋里,放到烤炉里再烘一会儿。这样鸡蛋和油旋融为一体,味道和口感的层次也升级了。

对油旋的起源,一般都认为最早出现在清代成书的《养小录》里,距今大概有150多年的历史。可是,当你真的翻书细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实在太武断了。《养小录》里的确记载了油旋,但是……

晋府千层油旋烙饼

白面一斤,白糖二两(水化开),入香油四两,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

这个所谓的“晋府千层油旋烙饼”就是油旋?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根本就是甜味的千层油饼好不好?

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形成一圈高,中间低的碗状螺旋。

油旋儿虽然有烙这一个过程,但主要也是为了定型,它最重要的成熟过程是烘烤。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油旋更贴近于烧饼,而不是油饼。《养小录》记载的明显只是名字相似罢了。这就跟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腐乳这个词,实际上和现在的腐乳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

可能是因为这种小吃太卑微了吧,油旋的溯源到此为止,没有人再乐意去考究它了。那么油旋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找来找去,最后查到了明代博物大家张澜之的《瞥惰园集》中的“盘丝烧饼”那里。

盘丝烧饼

冷水和面,斤面水五两。鲁地大葱白绿各半,和猪油剁泥。面剂一两,擀若牛舌。匀盐,油泥,卷若圆鼓。压扁,再擀牛舌状,再匀盐,油泥,卷圆鼓。如此二三可。底抹香油,逯铁鏊烙两面微黄,即入炉中烤熟。待出,于中压一窝,状若小碗,碗内盘丝百十层也。

首先要用冷水和面,一斤面半斤水。山东的大葱,葱白葱绿各取一半,和猪板油一起做成泥。

面活好后,一个剂子一两,擀成牛舌一样的长条。然后涂上盐和猪油葱泥,慢慢地卷起来成一个圆鼓形。然后再压扁,再擀成长条,再抹盐和油泥,再卷起来成圆鼓,这个过程要反复两三次才行。

饼坯先放到铁鏊子上,把两面煎成淡黄色。然后入烤炉烘烤到熟。

拿出来的时候因为炉内温度高,炉外温度低,只要此时在饼中间按一下,饼就会自然地塌陷,成为一个小碗。而小碗的内部就会形成盘丝一样的层次,多达百十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大家要么忽略了这段记录,要么把它当成缠丝饼来解释。实际上,所谓的盘丝烧饼,几乎就是油旋教学的标准操作。而且从过程可以看出,油旋脱胎于烧饼,和《养小录》里记载的“油旋”,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谈及油旋起源时,张澜之自述最早是个在南京做烧饼的山西师傅发明。这个师傅原本在遵化开个面摊,卖点烧饼茶水一类的吃食。结果崇祯二年后金军攻陷遵化,长驱直入到北京城下。他为了躲兵灾一路向南,最终到了南京,并开始以打盘丝烧饼为生。

当时不叫盘丝烧饼,就直白地叫碗饼。因为这个师傅发现,只要把碗饼烘烤的焦香酥脆,严丝合缝,就可以在中间的凹陷处放酱菜酱肉,甚至倒入肉汤稀粥都不会漏的。

这样客人吃起来就太方便了,手托着,一口饼,一口菜,碗筷通通省略掉。吃完手一拍,干干净净多省事儿?

这样时间线就能对上了。因为这种说法和济南油旋的起源是不谋而合的。大约200年后,第一家在济南经营油旋的许氏三兄弟,就是从南京回来的。而他们的继父,就在南京经营油旋铺子。从此徐家油旋闻名遐迩,成了远近闻名的济南特色小吃。

你能想象得到吗?从风格到形式都是标准北方小吃的油旋,居然是在南京被发明出来的。但最终油旋回归到了北方,并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这就说明一个真理:一种食物的发明,引进,注定要经受得住当地口味的洗练。同时改良原本的口味,从而获得最大受众人群的接受。

只可惜的是,这种从南京发源传到济南,并最终由济南(证据不足)传遍北方各地的历史名小吃,偏偏在南京当地灭绝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衰和演变的残酷,真的可见一斑。

我是澜馋食记,爱美食爱生活,熟知中外家常小菜,厨房秘籍。为人耿直,只说干货,杜绝忽悠。喜欢美食文化和厨房家常美食,每日(屁)更新深度吃文,关注我!从我这里学到的,可以让你成为餐桌上当仁不让的焦点。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